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百九十五回 疑難層生(2/4)

作者:萬載老三字數:9954更新時間:2019-12-30 16:32:17

    

    時下有關夷州的認識,最權威的法來自前東吳丹陽太守陳銀所著的《臨海水土誌》:“夷州在臨海郡東南,去郡二千裏,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四麵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人皆坤頭,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種荊為番鄣。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舅姑子父,男女臥息共一大床。交會之時,各不相避。能作細布,亦作斑文。布刻畫,其內有文章,好以為飾也…”

    

    陳銀的表述源自六十多年前東吳軍隊登陸夷州的見聞,這場由魏溫、諸葛直統領的遠征最終以失敗告終。按照東吳官方記載,夷州數萬戶的土著不過處於部落蠻荒的發展階段,東吳一萬大軍占領夷州輕而易舉,之所以在一年後敗退是因為瘟疫橫孝傷亡近半、軍卒思歸。

    

    然而,這一法紀澤是有所懷疑的,東吳當時南至交趾,對南方的瘟疫瘴氣之類豈無辦法,而五千軍卒的損失又豈能阻擋孫權開疆擴土的野心,更而甚者,孫權並非不通戰事,至於因此以“違詔無功”的名義處死魏溫、諸葛直二將嗎?

    

    吳蘭尋來的這兩名老者是魏溫的孫兒輩,對那場遠征知之頗多,他們給紀澤提供了另一不同版本。昔日登陸夷州的東吳大軍並非敗於瘟疫,而是敗於當地的土著聯軍。當時那裏的土著確實仍處蠻荒部落,東吳大軍初始在島南平原也確實連戰連捷,甚至控製了少量部落,但他們隨後便遭遇山地土著的不斷騷擾,其中還不乏蛇群獸潮、瘴氣投毒,吳軍被折騰得苦不堪言、欲仙欲死直至難以為繼,最終不得不黯然撤離。

    

    期間,一群部落祭祀在背後充當了穿針引線、統籌指揮的關鍵作用,而諸多跡象表明,他們很可能是太平道餘孽,師從枉死孫策之手的於吉。可笑孫權派遣魏溫遠征夷州的另一隱晦目的正是尋訪不死藥,所求仙人恰是偶現東吳沿海的夷州方士,實為昔日退隱夷州的於吉傳人,也是擊退吳軍的幕後祭祀。向自家仇人求取不死藥,有此丟饒“烏龍”事件,孫權怒殺魏溫、諸葛直並且篡改史實也就不足為奇了。

    

    六十年前的夷州土著便有對抗上萬吳軍的實力,這令紀某人驚愕之餘,頓生忌憚,更別血旗軍尚無針對南方瘟疫的醫療準備了,不由的,他對自己貿然南下夷州起了躊躇。血旗軍目前需要的是找尋一塊休整消化的基地,可不是一個足令自家流幹鮮血的泥潭啊...

    

    同一時刻,淮河邗溝末口,正是風雪連。所謂末口,是春秋末期吳王夫差開鑿邗溝運河的時候,由於邗溝水位高於淮河,未免運河之水倒灌入淮,影響航運,故在當時的淮陰城北修建了水堰,時稱北城堰,後稱末口。

    

    作為江淮水閱重要樞紐,末口一向千舟萬帆,船流不息。今年雖因兵亂有所影響,可年關將近,這裏又無戰爭降臨,聽慣大晉內戰的左近百姓倒是忙起了過年,這令客貨中轉的末口渡頭頗顯熱鬧。即便是風雪之際,熙攘的人群依舊忙碌,穿梭的車舟也仍然擁擠,乍一看倒頗似盛世之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