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8章 仁宗繼位(2/5)

作者:蔣勝男字數:19820更新時間:2021-04-19 22:20:15

    劉太後嘴角微微抽動一下,道:“這才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呢!”她看了雷允恭一此:“大行皇帝剛剛殯天,朝臣們現在還沒有議下詔書來,允恭,你要小心行事說話!”

    雷允恭就問:“隻是這端王怎麽辦?”

    劉娥笑了:“能怎麽辦?”她看著手中的茶,把手中的茶放到幾案上:“你讓張懷德送杯茶給端……罷了,送杯茶給李迪,告訴他,端王在宮裏不肯走的事,看他會有什麽舉動。”

    雷允恭忙應道:“是,奴才遵旨。”他偷眼見太後神色厭厭地,小心翼翼地道:“大行皇帝駕崩了,這天下都要靠太後支起,為了官家,為了天下,請太後也要保重鳳體。”

    劉太後隻覺得一陣倦意襲來,她輕歎了一聲道:“允恭,你明日傳妙姑進宮來。”

    雷允恭目光閃動,忙應了一聲,退了下去。

    次日,一個女道士坐著小轎進了宮,這便是名滿京城的活神仙劉德妙。

    劉德妙原在京郊的老君觀修行,因為法力高強,能知過去未來,因此上轟動京城,許多達官顯貴都到老君觀去打醮問卜,連宮中的劉太後也聽說了此事。那一日劉美之妻錢氏正進宮來,劉太後便問她:“聽說京中有一位活神仙,名喚妙姑的,你可曾知道?”

    錢氏卻是也去過老君觀的,連忙把這妙姑的神通誇說了一遍,並說宰相丁謂也對此相信無比,親自請了妙姑到府中供奉修行。一來二去,劉太後也不禁為之心動,又聽說這妙姑亦是姓劉,笑說:“也算得遇上同宗了。”過了幾日,便命雷允恭到丁謂府中去看個究竟,雷允恭回宮來,把個妙姑的神通更加說得天花亂墜。此時因為真宗迷信道教,上有好者,下必興焉。後宮諸人,亦不免有些帶得相信起來,隻是不能如皇帝一樣去封禪祭天。因此劉太後聽了錢氏與雷允恭先後的話,也不免心動起來,就讓雷允恭帶了那妙姑進宮來。一談之下,果然是道法精深,兼又能講經說理,又懂按摩醫術、調茶寫詩等,因此頗得劉太後喜歡。

    恰在此時,真宗病重,劉太後派人去祭祀天地五嶽,那劉德妙出入宮庭,更得劉太後的倚重。此時真宗駕崩,劉太後隻覺得心中虛弱,又派人叫妙姑進宮來。

    劉德妙進宮的時候,恰是中書省與樞密院兩府的重臣們在殿廬裏商議太後垂簾聽政的問題。

    皇太後垂簾聽政,例朝都沒有這樣的製度。前朝雖然有漢之呂後、唐之武後垂簾聽政之事,但終究隻是臨時的奪政,其間人頭滾滾血流成河,也不過換得一朝的執政而已,並未形成製度傳下。此時要由宰相們議定太後垂簾聽政的製度,皇太後的儀衛車駕等固然是要大大地不同,更重要的是太後如何聽政,如何處理朝政,權力大到哪裏為限,卻是宰相們頗為頭疼的事。

    樞密副使錢惟演提出前朝已經有呂後武後之例子,隻須照此例行事就是。隻因有呂後武後執政時大殺皇族重臣的先例,參政王曾立刻反對說:“漢之呂後,唐之武後,乃是奪朝的亂政。太後秉先皇旨意掌軍國大事,焉能參照此等例子。”

    錢惟演道:“不以呂後武後的例子,那以參政之見,應該如何?”

    王曾說:“以下官之見,莫不過援引東漢太後垂簾的製度,請皇太後每隔五日一禦承明殿,太後坐在左邊,皇上坐在右邊,垂簾聽政。”

    錢惟演皺眉道:“國不可一日無主,五日才一聽政,若遇軍國大事,豈不是耽擱了?”

    王曾反口相問:“要事事請示,要我等重臣何用?”

    此言一出,頓時招來眾人的讚同之聲,誰都聽得出這其中的潛台辭來,若是太後掌權,這宰相就成了擺設。可是這樣大逆不道的話,誰也不敢明著說出來,卻是誰都在心中暗暗這樣想的。

    丁謂沉默良久,此時才道:“天子年幼,五日臨朝,也太過頻繁。”眾臣一向知道丁謂是後黨中人,聽得他也如此說,不禁大喜,忙讚道:“丁相說得有理。”

    錢惟演看了丁謂一眼,道:“丁相請繼續。”

    丁謂微微一笑,道:“以下官之見,皇上每月在朔望之日各臨朝一次,處理朝政。平時若遇軍國大事,則由太後召輔臣商議決定,若非軍國大事,則將奏折傳進大內,太後批閱之後,再傳到內閣,豈不是好?”

    眾臣聽了,都默然不語,這個辦法,其實與真宗後期並沒有什麽兩樣,奏折傳進宮去,宮中再把旨意傳出。隻是那時候眾臣還可以偶而麵見真宗提出異議,如今再換了小皇帝臨朝,其實比以前還更不如。那會兒大家對太後的批閱有意見,還能和先帝麵談,現在難道能和小皇帝去說嗎?

    王曾首先反對道:“皇上朔望之日見群臣,太後不在身邊。太後處理軍機,皇上不在身邊。這兩宮異處,遞傳旨意都由總管雷允恭負責,則權柄歸於內宦,豈非是禍端了。”

    丁謂不理他,又道:“我有個建議,雖然大行皇帝臨終前有遺訓,說是皇太後處分軍國之事,隻是這終非常例,隻能是從權而行。因此擬在遺詔上,添一‘權’字,改為‘皇太後權處分軍國之事’,各位意下如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