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4章 西夏兵事(3/5)

作者:蔣勝男字數:23822更新時間:2021-04-19 22:26:06

    楚王道:“天下未定,怎麽沒有戰事?”

    元休不語,心裏暗暗想著昨日與屬官們惡補的邊境之事。

    而此時兩人車駕合並,隊伍就更龐大了。兩邊俱是儀仗護衛,一路行來,其餘官員遠遠見著就避在一邊。

    直至兩人過後,旁邊一條巷子裏,方有一隊車駕出來,打著的燈籠卻是“陳王”字樣。

    陳王趙元佑騎在馬上,看著遠處並行的兩府燈籠,一言不發,夜色中也看不清他的表情,但跟在身邊的侍講閻象卻知道他的心事,暗暗歎息一聲。雖是俱為皇子,年紀相當,但楚王、韓王是一母同胞,同氣連枝,更顯得陳王孤單。陳王又是心氣極高的人,如何能夠服氣呢。

    當下這些人前前後後,到了大慶宮前。已經有些早來的官員候著了,人人手中都提著燈籠,依著品級大小排列,等到四更二刻時,宮門打開,就依著排隊順序從兩側宮門進來,過了禦橋,走過龍尾道,進入長春殿前。

    這燈籠是必備的,宮前有禦河,曾有小官沒帶燈籠,不小心踏錯滑進禦河中,雖然救得及時,卻也是差點出事。

    此時人都站定了,就見著太陽升起,五更天至,朝會開始。

    此時諸皇子已開府能上朝的,除早前已封王的皇長子楚王趙元佐外,還有前不久剛剛封王的四位皇子——陳王趙元佑,韓王趙元休、冀王趙元雋、益王趙元傑,皆已授為檢校太保、同平章事,從今日起,正式入朝議事,站在兄長楚王的下方。宰相趙普、李沆、李昉列於諸王之後,率領群臣按品級列班而立。

    楚王元佐率群臣三拜九叩,皇帝眼光一掃,朝班上多了四位親王,宰相之位離得更遠了。本來依著舊例,親王上朝當列位於眾臣之前,此前領頭的就是秦王。秦王之事後,皇帝已經另有想法,就微一點頭。

    內侍夏承忠上前宣詔道:“宰相之任,實總百揆,與群司禮絕;藩邸之設,止奉朝請而已。自今宰相班宜在親王上。”

    宰相趙普、李沆、李昉等聞詔也是一怔,連忙出班跪地請辭。

    皇帝溫言道:“元佐等尚幼,朕欲其知謙損之道,卿等無固讓也。”這邊楚王元佐已經率四位親王退後幾步,讓出位置。

    自此之後,本朝上朝之儀,變更舊製,宰相位列群臣之首,親王位列宰相之後。本朝素來最重讀書人,但這般禮賢下士,曆代未有,令得群臣感動不已,更增報效忠心。

    排班既定,便議朝政。

    近來邊境事多,先是安南國權臣黎恒,欺國主丁璿年幼,孤兒寡母立朝江山不穩,於是發動政變,囚國主丁璿母子,又派了使臣前來上貢,並送上丁璿的讓位詔書,請上國賜其繼原屬丁璿的三使留後之職。

    皇帝便問群臣:“此事當作如何處置?”

    眾人聽了安南國之事,不由得為難起來。

    卻見趙普出列道:“安南地處偏遠,其間之事亦難斷是非。依臣之見,不如暫緩黎恒三使留後的奏請,再詔令他送丁璿母子赴京。待丁璿母子進京之後,辨明曲直,明了黎恒所掌握的實力,到時候是封賞是詔討,再作定奪。”

    皇帝一聽,正合心意,笑道:“這是老相公老成謀國之策,便依你之議擬詔。”

    其次是準南陽國王錢俶第三次上表,請辭去兵馬大元帥、淮海國王、尚書中書令、太師等官職。皇帝沉吟片刻,詔:罷兵馬大元帥之職,其餘官職照舊,辭官辭爵之言,不許再提。

    接下來才是今日議政的重大之事,是有關夏州李繼遷的反叛之亂。

    卻是皇帝原下令,命知秦州田仁朗等,會師往討。不想前日田仁朗副將王侁卻暗中於此時上書,密告田仁朗征討不力,三族寨被圍攻不去救援,卻一昧隻請求增添兵馬,而且居然在軍中飲酒賭博,影響極壞。

    皇帝震怒,將王侁本章示於群臣,宰相李沆上奏道:“夏州之事關緊,田仁朗素為良將,縱然再不明白事理,也不至於如此作為。田仁朗有此作法,必有深意,請官家派人詳查。”

    皇帝怒道:“還查什麽,田仁郎如此作為,深負朕恩。擬旨,詔田仁朗還京,下禦史獄。”

    李沆見皇帝震怒,不敢再言,隻得磕頭。

    接下去就說起科會之事,又說起幾處受災等,今日事多,這早朝議了足三個時辰,散朝時分,個個肚子都餓得咕咕叫了。散朝之後,宰相趙普率眾退出,迎著西斜的陽光,無聲地歎了一口氣。

    寇準看著日光下的趙普,皺起了眉頭。

    宰相趙普很容易讓人想起他的前輩馮道——不倒翁馮道。

    馮道自號“長樂老”,先後待事五朝十帝,自古忠臣不事二主,馮道此人於臣節卻是蕩然無存。不管天下怎樣風雲變幻,皇帝換來換去,他的相位卻安然不動近三十年,他先後事奉五朝、八姓、十帝,三入中書,每一個朝代變動,都要請他去輔政。一旦有一個強大的政權興起或者一個新的帝王出現,馮道一定會降服於這個政權或者歸順那個帝王,並輔佐他,以實現他的抱負。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是“但教方寸無諸惡,豺虎叢中也立身”“先賢伊尹五就湯、五就桀,正在安人而已”。

    不順從新皇帝,馮道難以繼續做宰相,不用馮道,新皇帝無以安群臣。數代之下,馮道儼然已是群臣之首、江山轉換的風向標。後周郭威得後晉隱帝之位,黃袍已經加身,兵馬都到了京城,見馮道當道而立,竟會不由得再繼續行下屬見上官之禮。馮道一生榮華享盡,富貴嚐遍,最後活到七十二,無疾而終,竟於當時被稱為“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間無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的長者,出殯時紙錢撒得讓樹上的青葉都變成了灰色。

    而趙普以小吏出身,先後仕後周柴榮、太祖趙匡胤和當今天子,三朝元老,當朝首相,其人生軌跡或似不如馮道精彩,其為人處事,卻與馮道近似。

    趙普正眯著眼睛看天色,忽然有人走到他的麵前,擋住了陽光。

    趙普看著此人,這是個身著五品服色的青年官員,他上前一步,行禮道:“下官寇準,見過趙相公。”見趙普點了點頭,寇準一揚眉,道:“下官少年未仕時,便聽過相公的大名。當年相公上奏太祖皇帝某事,再三之下,太祖撕了本章,相公卻將撕破的本章粘好,再奏太祖。相公一心為國,鐵骨錚錚,令太祖感動,也令天下敬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