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6章(1/5)

作者:王雨字數:12816更新時間:2021-04-28 20:56:41

    晚暮時分,蒙淑儀和兒女們站在吊腳樓外走廊上下望,盼待盧作孚回家。六月間的天氣,盡管岩坡下吹來嘉陵江上的股股江風,卻依舊燥熱。大兒子盧國維就為母親打蒲扇。

    蒙淑儀歎氣道:“唉,你爸爸明年就滿50歲了,近一向‘脈搏間歇病’又加重了,我真擔心他那身體會吃不消!”

    盧國維也好擔心:“就是,醫生說,‘脈搏間歇病’是太操勞和心髒功能不好引起的。”

    盧國紀道:“爸爸實在是太忙了。”

    蒙淑儀說:“他啷個不忙嘛,去年7月又兼任了全國糧食管理局局長。本來呢,隻是民生公司的事情就夠他忙的了,這又加上了交通部和糧食局的事情,唉!……”

    在蔣介石看來,首任全國糧食局局長非盧作孚莫屬。其一,盧作孚出任四川省建設廳長期間就兼任糧食調整委員會主任,從事過糧情調查、擬具增產計劃、建倉儲糧、穩定糧價工作,為減輕1937年四川糧食歉收之災情做出了實績;其二,戰爭爆發後,糧食的生產、征集成為至關重要之事。一些糧販子利用戰時可乘之機,拚命囤積居奇,造成糧食匱乏、糧價暴漲。得憑借盧作孚的在川威望和經驗來挽救危局;其三,前線糧食的緊急運輸問題,盧作孚的本行就搞船運,又是交通部次長,就管運輸。所以是最佳人選。任命下達後,盧作孚再次臨危受命,在半年內就緊急征集軍糧600萬擔,並按照他的“幾何運輸計劃”,將這些分散在窮鄉僻壤的糧食集中到交通要道,再轉運抗日前線。蒙淑儀清楚地知道,為了完成這常人難以想象的任務,盧作孚勞累不已,嗓子都啞了。形勢所迫和民生公司發展需要,他又安派、指揮向吉雲等人去開辟烏江航線,一個人做多個人的工作。淑儀和全家都為他的身體萬般擔心,卻又無法代替他的工作,隻能是為他祈禱,千方百計照顧好他。

    “叮鈴鈴……”

    “轟隆隆……”

    盧國紀看見岩坡下那條碎石子公路上有馬拉車走過,有各式汽車包括響聲很大的柴油汽車駛過。這條碎石子公路是從市區通往沙坪壩通往歌樂山通往成都去的。就想到那條很難走的路來。父親沒有食言,帶他又去了趟成都,辦理完公事後,取道樂山回重慶,領他去走了川中公路。盛夏時節,洪水暴漲,大雨傾盆,那條正在修築的公路坑坑窪窪、泥濘滿地,夜幕隨著淫雨降臨,活像是進了地獄。汽車開到一個築路工棚時,才見到明亮的燈火。築路工人們得知是交通部盧次長來視察,都很激動。父親告訴他,這條公路起自樂山終至榮縣,是條重要的交通幹線……

    “國懿,你下細看,你爸爸回來沒有?”蒙淑儀心焦道。

    大女兒盧國懿就仔細看公路和身前的那條陡峭石梯,失望地搖頭:“沒有看見。”

    盧作孚的工作擔子更重,加之“脈搏間歇病”時常發作,為了照顧他,蒙淑儀將一家人又搬回重慶居住,娃兒們轉到沙坪壩的學校讀書。租佃了重慶市郊化龍橋和小龍坎之間下土灣的這棟吊腳樓屋。

    這裏上有懸崖,下臨公路,麵對嘉陵江,居高臨下。站在屋子的外走廊上,可以望見沙坪壩,也可以望見來自市區的從紅岩嘴轉過來的公路。蒙淑儀和兒女們時常都是這麽心焦地盼待從市區回來的盧作孚。住在這挨山岩的房子對防避空襲是有利的,而盧作孚每次回家卻得要登一段蜿蜒、陡峭的石梯小道。

    “媽,看,紅燈籠!”14歲的二女兒盧國儀喊道。

    10歲的幺兒子盧國綸依到蒙淑儀身邊,害怕道:“媽,紅燈籠升起來了!”

    蒙淑儀回身看,她身後最高的山頂上那警報杆上,一個紅燈籠正往上升,急了:“這是預警,敵機飛過宜昌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