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零九章 大秧歌(1/2)

作者:大國雄起字數:5918更新時間:2019-05-05 08:11:25

    東北,年正月,無論城鎮還是村屯,都有秧歌隊歡快活潑的嗩呐聲、鑼鼓聲。

    正月初一家家戶戶都忙著拜年,一般從初二開始“跑秧歌”。而演出形式則是以拜年賀喜為主。

    東北大秧歌是在清朝康熙年間,由流放到塞北的徒囚中藝人文士,將內地的戲曲歌舞帶到東北,到了乾嘉時期,這種歌舞活動與東北人民的熱情風格結合,形成了獨具穩、梗、翹風格的秧歌舞,也漸漸形成秧歌音樂,由鑼、鼓、鑔、嗩呐等奏出曲調。

    東北地區的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秧歌旋律流暢,節奏歡快簡潔,其場麵紅火、舞蹈豐富。

    東北秧歌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發展到今天的一種民間歌舞。

    李忠信的姥姥唯一的一個愛好就是在秧歌隊裏扭秧歌,初二這天一大早,李忠信的姥姥便早早就起來裝扮自己,準備到村子中央的小廣場扭秧歌。

    農村和城市裏麵不一樣,過年的時候沒有什麽熱鬧,更沒有幾家有電視,於是扭秧歌就是他們過年時候最好的娛樂活動了。

    一身大紅大綠的衣服,兩把扭秧歌專用的大扇子,李忠信看到姥姥穿上這一身的行頭,心中頓時就感覺到那扭大秧歌的人物活脫脫地出現在了他的眼前。

    因為家裏麵的姥姥到小廣場那邊扭大秧歌,家裏麵的老老少少全部出動,一起到小廣場那邊給姥姥站腳助威。

    到了興林村中心位置的小廣場以後,李忠信看到,村子裏麵的人基本上是全體出動,一齊到這邊來看秧歌。

    東北大秧歌十分熱鬧,正月時候的表演大秧歌的時候更是鑼鼓喧天。

    踩高蹺的踩高蹺,跳扇子舞的跳扇子舞,表演各種人物的演繹各自的精彩。

    李忠信對於在農村看扭大秧歌還是頭一遭,他甚至有種目不暇接的感覺。

    過了一會,他便專門看姥姥表演了,他看到姥姥的走相十分風趣、幽默、滑稽、詼諧的情調,給人以眼、俏等美的慰藉。

    她膝步鬆弛、腳腕略勾、後踢、落地同時膝部略加控製,形成帶有“襯勁兒”的一步一頓的動感特點有著一種灑脫、流動的美感。

    聽著後世熟悉的二人轉小帽的腔調,正月裏來是新年啊!大年初一頭一天啊……

    李忠信的心中在這個時候突然想到,東北二人轉現在在全國還沒有流行,他是不是應該搞一個二人轉的大舞台,把那啥山挖到手下,把東北的二人轉先一步推廣到全國呢?

    對於二人轉幾十年後發展,李忠信很是看好。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

    它植根於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LN、JL、HLJ、NMG東部三市一盟和HB省東北部。

    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於東北大秧歌和HB的蓮花落。

    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蓮花落亦稱“落子”,是中國北方地區民間的一種說唱藝術,邊說邊唱,載歌載舞。

    和李忠信看到姥姥他們在小廣場上扭大秧歌的形式上差不多,當中扭大秧歌最好的,基本上都能夠擔任二人轉的演員。

    可是,李忠信又想到,這種傳統的民間藝術早晚會興起,而且這種藝術,對於今後他要做的事情一點幫助都不會有。

    再者說,一個十一歲的孩子組建二人轉的大舞台,實在是太招搖了,有那個時間,絕對不如把他的漫畫工作室多搞一搞,在這個時候多賺一些RB人的錢呢!後世的時候,二人轉雖然興起了,給人們帶來了無數的歡樂,但是,二人轉這種藝術形式卻一直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一種低俗之物,並沒有給國家啟到任何好的效應,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李忠信覺得,如果他在這個時候搞起來這個事情,等過些年,怕是今後都沒有趙那啥山任何事情了。這種事情,他覺得能夠不去改變,就不改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