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千兩百七十七章要搞事情了(2/2)

作者:大國雄起字數:4582更新時間:2019-11-02 08:35:46

    唐朝時期,廣州通海夷道這條海上航道,就能到達伊拉克。當時的船到達阿拉伯河出海口的烏刺國,然後換乘小舟沿河而上至末羅(今巴士拉以西),再走陸路至縛達城(今巴格達)。

    而在1756年,清朝乾隆二十一年,薩巴赫家族建立科威特酋長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科威特酋長國,劃歸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

    一戰後,土耳其帝國不複存在,伊拉克與科威特都淪為英國的保護國,但英國對這兩地是有區別對待的。科威特在波斯灣旁,其港口對以航海起家的日不落帝國來說,價值遠超內地的伊拉克。

    1932年,伊拉克從英國獨立出來,伊拉克從來不承認科威特是個國家,但英國在科威特經營日久,伊拉克不可能與英軍開戰。

    1961年,科威特宣布獨立,這一年伊拉克就差點兼並了科威特。當時本以撤退的英軍卷土重來保護科威特,其他阿拉伯國家,如沙特、埃及、約旦等國紛紛派兵調停,才讓這場戰爭推遲約30年。

    英國不希望伊拉克與科威特統一,阿拉伯國家不希望英國駐軍科威特,最後伊拉克隻能忍而不發。

    隨著英國霸權衰落,保護科威特的接力棒,交到了美國手上。

    伊拉克與科威特的爭端呢!實際意義上,是60年代科威特取得獨立地位開始,一直都是中東的熱點問題。兩者的關係反反複複,最終由爭吵威脅逐步升級到了軍事對抗的程度。

    綜合來看,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爭端聚焦在兩點,一是邊界糾紛而引發的出海口之爭,二是石油利益之爭。

    科威特疆域大致是以科威特城為圓心的半弧形區域,其邊界的確立源自英國與奧斯曼帝國在1913年簽署的關於波斯灣問題的條約,內中規定科威特邊界從祖拜爾灣出口劃向西北,徑直穿過烏姆蓋斯爾、薩夫萬的南部,而緊鄰巴士拉省的沃爾拜島、布比延島均在此範圍內。英國此舉是要將科威特變成一個有明確領土範圍的保護國,以阻止德國南下波斯灣的步伐。

    德國在1871年完成統一後積極向外滲透,企圖修建一條自柏林經過伊斯坦布爾直達巴格達,乃至波斯灣的鐵路線。

    這使英國如鯁在喉,遂搶先將科威特收入囊中,封堵住了德國在波斯灣可能獲得的出海口。然而此舉卻極大限製了伊拉克的出海通道,埋下了危機和衝突的禍根。

    伊拉克在1932年脫離英國的委任統治後,曾與科威特酋長以交換信件的方式確認過兩國邊界。

    然而自科威特宣布從英國保護狀態下正式獨立開始,伊拉克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轉變。其不承認科威特獨立,因為科威特原本就是奧斯曼帝國巴士拉省的一個縣,是伊拉克一部分。

    而隨著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超過煤炭位居主導地位後,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矛盾更加緊張。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