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苦逼的日子(2/2)

作者:大國雄起字數:4640更新時間:2019-11-02 08:36:34

    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隻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所以,軍隊、國家政權,都要維護這條道路、這個製度、這些政策。

    在這短短的十幾年內,我們國家發展得這麽快,使人民高興,世界矚目,這就足以證明三中全會以來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誰想變也變不了。

    說過去說過來,就是一句話,堅持這個路線、方針、政策不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立的章程並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

    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麵都有明確的方針和政策,而且有準確的表述語言。

    這次十三屆八中全會開得好,肯定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不變。一變就人心不安,人們就會說中央的政策變了。

    農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個“傻子瓜子”問題。當時許多人不舒服,說他賺了一百萬,主張動他。我說不能動,一動人們就會說政策變了,得不償失。

    象這一類的問題還有不少,如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動搖我們的方針,影響改革的全局。城鄉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長期保持穩定。

    當然,隨著實踐的發展,該完善的完善,該修補的修補,但總的要堅定不移。即使沒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變,不要使人們感到政策變了。有了這一條,中國就大有希望。

    他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到底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領導說,有的人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這些人連基本常識都沒。他明確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領導還說,我國的經濟發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台階,當然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還是要紮紮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地發展。。

    領導進而指出,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