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千八百七十章認為(2/2)

作者:大國雄起字數:4442更新時間:2020-04-12 09:00:38

    忠信綜合商場和忠信連鎖超市在外國現在已經開始營業了,在國外賣的東西,總不能都賣國外的商品吧!那樣的話,就失去了忠信綜合商場和忠信連鎖超市的開辦的意義。

    李忠信覺得,忠信綜合商場賣到國外的東西當中,必須要大部分是中國製造,大到家用電器,小到衛生紙巾等等,都必須是中國商品。

    綜合商場所銷售的物品很多,服裝百貨,甚至鞋子什麽的都有,李忠信在九五年的計劃書上也是寫出來了,忠信公司要在浙江溫州那邊搞幾個大型的鞋廠,要做屬於忠信公司的品牌皮鞋和運動鞋。

    李忠信知道,溫州人始終對小東西一往情深,從眼鏡、鎖具、打火機到皮鞋,小商品越來越紅火,這主要是由於生存空間不足形成壓力,影響了產業發展格局,使溫州人偏好袖珍、空間利用率高的產品。

    人們常常用每根頭發絲都是空心的來形容溫州人的商人天賦。能握微資以自營殖,這是溫州商人天賦的精要概括。溫州的商業文化傳統由來已久,南宋的“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葉適提出通商惠工,經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主張重視工商。永嘉學派的思想是對當時溫州商業文化的概括,使重商主義思想進一步滲入到民間文化,又經過千百年繼存和傳播,變成溫州人特有的文化基因。改革開放後,溫州人的這種基因迅速轉化成生產力。

    溫州鞋業與溫州其他不少產業的發展曆程一樣,走的是由貿入工的路子,即先通過賣鞋積累了資金和銷售網絡,然後進入製造業。

    這個轉換過程完全憑借溫州人優秀的商業基因得以實現,最初,在七八十年代,遍布全國各個城市街頭的溫州補鞋匠通過簡單的補鞋手藝,不僅糊口,還熟悉了各地的市場需求並加深了對鞋業的認識,不少鞋匠開始轉為賣鞋的小販,無數溫州人組成的賣鞋大軍使鞋的需求大增,到八十年代中期,溫州的製鞋企業迅速增加。

    初嚐甜頭的溫州鞋業馬上麵臨著假冒偽劣產品泛濫問題,溫州人對此的處理折射出其務實的商業精神和靈活機變的危機處理能力。

    在八十年代後期,溫州鞋幾乎成了劣質產品的代名詞,以致全國很多城市都抵製溫州鞋。在行業幾乎遭遇滅頂之災的時候,講實效的溫州人來了個腦筋急轉彎,誠實守信,講求質量,成為溫州鞋業大力提倡的行業規則。

    李忠信別的本事沒有,對於後世可能流行的皮鞋的樣式或者是舒適度等一些東西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隻要是真材實料,隻要是能夠按照李忠信的想法去做那個鞋子的工廠,李忠信相信,忠信公司很快就能夠出現一大批質量上乘的鞋子。

    所以,在這個時候,李忠信認為忠信公司的品牌當中要有鞋子的選項了。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