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十八章 日行16公裏的馳援(1/3)

作者:落木寂無聲字數:12560更新時間:2019-05-17 21:54:53

    收到德川家康求援急信之後的第二日下午,平手汎秀慷慨激昂,力排眾議,定下“義不容辭”的方針,率領軍隊毅然向東進擊。

    隻留下少數人監視刈穀城的水野信元。

    由當前駐地前往濱鬆城,全程約七百町路程(70公裏)。按正常行軍速度需要三日,如果是急行軍的話,兩天就能到。

    但平手汎秀思考了一番,出於對武田信玄這個對手的尊重,保持了一貫“大膽發言,小心用兵”的優良傳統,不容置疑地命令各部隊,每日向前移動一百六十町(16公裏),確保五日之後到達目的地即可。

    至於濱鬆城會不在半路上就失守嘛……

    “德川三河的為人,我素知之,他言出如山,說是能再堅持十日,就一定不會少於十日。爾等不需有絲毫疑慮。所以我軍務必要戒驕戒躁,穩步向前,方才對得起德川三河大人的奮戰啊!”

    ——平手汎秀是如此解釋的。

    當然這並不足以令利益相關的人信服。

    德川信康就一個字都聽不進去,他急得如火燒眉毛,儀態也就不怎麽顧得上,說了些“就算閣下推托,吾一人一槍也定要馳援濱鬆城”之類不合時宜的狠話,作勢就要先走。

    對這種無禮行徑,家臣們和附屬國人們都紛紛感到氣憤:咱們刑部大人最是急公好義,嫉惡如仇,向來與逆賊勢不兩立,隻是擔憂兵戈凶險,行事穩健一些罷了,此乃老成持國之舉,如何能說是“推托”呢?

    不過平手汎秀卻隻笑笑:小兒輩不懂事,何必苛責?

    此所謂海納百川,虛懷若穀是也。

    但河田長親與虎哉宗乙走通了岡崎城的上層關係,然後築山殿、石川數正出於種種目的,一起出麵勸住了德川信康,平岩親吉則想辦法聯係濱鬆城,詢問家康的意見。

    他們當然也有道理:“主公若是終究難以救援出來,我家總需要有個應急的章程曲調才是,決不能一夜之間讓人心散了。”

    據平手汎秀的見聞,三河的許多中上層譜代武士,對此其實是非常樂見的。

    大概是因為德川家康精明強幹,外寬內嚴,禦下有術,任人重賢,啟用了不少外鄉人與寒微之士,令混資曆的“子弟兵”十分難受。相比之下,他兒子則顯得輕信於人,很好忽悠——不對,應該說是“仁厚仗義”。

    德川信康本是滿腔熱血一心殺敵救父,結果被母親與老師一忽悠,又沒了主意,不知該快還是該慢,隻能跟著平手軍的步調,保持在前方稍南處。

    至於織田信忠,他的積極性比平手汎秀還要更低上許多,要不是麵子始終挨不過,可能就縮回去尾張甚至美濃,不打算過來了。

    包括下麵的家臣,也都缺乏戰意。

    這倒不能完全怪他們見死不救或者畏敵如虎。

    連續作戰,勝少敗多,自春後開戰以來兩三個月內,織田家的直屬旗本兵力減員十分嚴重,當前可戰之兵恐怕不到一半。

    尾張國眾能力不太可靠,美濃國眾立場值得警惕,況且這倆各自也有不少的折損。

    南近江、北伊勢等級,自保尚且存在壓力,隻能是名義上還從屬聽命於織田信忠,實際提供不了一兵一卒。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