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2章 鬧元宵(1/2)

作者:H氏字數:4804更新時間:2021-04-29 19:59:25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方式慶祝。今晚,如此良辰美景,我們院子裏的人也免不了要出門去熱鬧一番。早早地吃完晚飯,張氏留下看院子(她身體不舒服),其他人都湧向大街上了。萬人空巷,鬧市區的一條街倒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和風茶軒就在鬧市區,所以,誠品帶著我們大家直奔和風茶軒來,誠品,月牙,諸葛董事,劉阿姨和我就這麽幾個人緊跟慢趕著,與人摩肩擦踵,生怕走散了。

    我們一行人,立在和風茶軒的二樓,憑欄而眺,一年一度的盛況,精彩紛呈,真是看得人眼花繚亂,心潮澎湃。鬧市區一條街,加上左右兩邊的次街道,都匯聚了許多人,有年輕男女手挽手,有夫妻雙方一手拉一個孩子的,有仆人扶著老主人的,有閨蜜好友喜笑顏開的,有文人雅士評足論道的,有生意人家大嗓門吆喝的,三教九流,男女老少,各色人等看都看不過來。街上張燈節彩,各種燈籠爭相競放,把夜晚裝飾得如同白晝,就像一個夢幻喜樂世界。哪個生意人家門前的燈籠新奇奪目,就能留下客官駐足,或者進店鋪裏消費。

    東邊有文人雅士出門賞月,喜猜燈謎,競買燈籠;西邊有父母帶著小孩在放衝天煙花。抬頭仰望,一朵接著一朵煙花在夜幕中競相綻放,與明月爭輝,令路人讚歎不已。這個時代竟有如此炫麗的煙火,我就問劉阿姨。

    “劉阿姨,這種美麗的煙火從什麽時候就開始有了?”

    “夫人,你有所不知,關於煙花爆竹的發明,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呢。是關於‘爆竹祖師’李畋(同田音)的故事。相傳在1400年前,南川河兩岸時聞有人被山魈所害,連唐太宗李世民都被驚擾得龍體不安,遂下詔全國求醫。出生於湖南瀏陽南鄉大瑤的李畋費盡苦心研製出爆竹,它不僅用來驅祟避邪,保護一方平安,更為太宗驅鎮邪魅。李畋救駕有功,因此被唐太宗敕封為‘爆竹祖師’。“

    原來如引,民間傳說反映了中國人民美好善良的願望。後來查閱史書,據史書及相關的文學書籍記載,在唐朝已有了煙花的發明,在北宋宣和(1119-1125年)年間,我國以火藥為原料的真正煙花發展成熟,已有了大規模的成架煙火。

    明時代,我國爆竹煙花已經很盛行,每逢婚喪喜慶或逢年過節,人們都要燃放爆竹煙花來祭神祭祖,表示慶賀,求神靈祖先保佑全家順利,萬事如意。但是那時衝天煙花價錢昂貴,隻有富庶有喜事之家才舍得放。其他人就趁機過過眼癮。

    這時主街上,行人自願讓開一條道,因為有耍龍由南向北而來,敲鑼打鼓,鞭炮齊鳴,這支隊伍往一家一家店鋪裏鑽,討一些開市吉利錢,耍龍隊伍周圍跟著許多大人小孩,起哄,叫好,鼓掌的,好不熱鬧。

    年年過元宵,元宵節目年年大體相同,比如看花燈,猜燈謎,吃元宵(湯圓),耍龍舞獅,踩高蹺,扭秧歌,打太平鼓等等傳統民俗表演。看這些不過是湊個熱鬧,沒有什麽新鮮的,我早已過了那個“新鮮“的年紀了。

    逛了一會,我正準備返回住處時。隻見,東邊一個休閑娛樂廣場,那裏聚集了許多人,有人在敲鑼打鼓,“鏘咚鏘、咚鏘咚鏘、咚咚隆咚鏘——“

    “好!好!好!”

    “劈哩叭啦!”

    叫好聲,鼓掌聲此起彼伏。看那個陣勢,好像是雜技表演。有雜技表演,是我最喜歡看的,也是大眾最喜歡看,因為迎合了大眾獵奇心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