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17章 取之(上)(1/4)

作者:午後方晴字數:10470更新時間:2019-08-05 11:21:01

    劉昌郝在兩隻貓身上擼了兩把,算是打過招呼,然後去田間。

    臨近中午,朱三四人全部騎著驢子來到劉梁村,劉昌郝從田裏摘了兩根甜瓜,與他們一道回家。謝四娘替他們沏茶,劉昌郝打起井水,用井水冰鎮一會,將瓜切開,遞到朱三手中。

    “真甜,此乃真正甜瓜。”四人一邊吃一邊大呼。

    劉昌郝如此種,產量還有一些上升空間,但糖份含量,幾乎達到這時代的極限,除非用西域那邊的瓜果與之相比。

    不但使用了“鉀肥”,土壤也是標準的砂質土。

    氣也剛剛好,白熱,夜晚涼,晝夜溫差大,用朱三聽不懂的話來,溫差越大,越利於水果積累的有機質轉化為葡萄糖,所以越甜,最著名的便是新、疆水果,雖然水份含量少一點,但無論什麽水果都比其他地方的甜,相同的還有伊拉克大棗。

    不但第一茬瓜,包括第二茬瓜,基本上皆完美地避開了汛期,除非氣特別反常,那個誰都無輒。

    還有一條,前世考慮到運輸周轉等因素,甜瓜往往六七成熟便采摘下來,放在劉昌郝手中沒有這必要,反正下午摘,明早上便能出現在京城各個街頭,可以保持八九成熟采摘。

    糖分高到什麽地步呢,如不是用刀子,是用手強力將它掰開,都能看到因擠壓而冒出的瓜液因為糖份含量多,帶著一絲絲粘稠,緊緊地附在瓜肉上。

    現在沒法子比較,但劉昌郝估計比去年縣城裏那個瓜農的五色瓜,最少能高出三個百分點的含糖量,甚至比他前世吃的一些特別甜的甜瓜還要更甜。

    隻是劉昌郝一直沒有弄明白,這種瓜在古代名氣是極大的,從秦朝一直到清朝一直沒有中絕過,為什麽自清朝中期後突然間就消失了。原先他是認為隨著各地氣候土壤的變化,或蛻變成其他瓜種,或者退化。

    現在發現也不能解釋,如他在市麵上看到的一些本土甜瓜,在另個時空,時候他看到的一些本土甜瓜身上還有著這些古老甜瓜的影子。

    產量也不是原因,它的產量同樣是極高的。這讓他想起另一樣東西,唐朝的陌刀,也莫名其妙消失了,後人隻能拚命的猜測,甚至根據力學原理猜測它根本沒有那麽長。

    想不明白就不想了,反正它很甜!又因為是用架子種瓜,品相也更好看。

    伍貴:“產量亦驚人。”

    產量還行吧,但有幾個不足之處,植株略稀,雖然標準畝株似乎僅差距了一百棵,對產量多少有些影響。

    其次是瓜種,朱三買來的是普通瓜種,穀雨前後種植,劉昌郝於驚蟄前便開始育種,整提前了一個半月,雖然前期育苗時用了大棚,晚上送了火盆子,定植後又是拱棚加地膜,終有些不一樣。

    最明顯的標誌便是容易掉果,連膨瓜期都在掉果。劉昌郝曾做過目測,標準的每畝地第一茬瓜是600-800個甜瓜,因為掉果,以及極少數品相不大好的,或沒有長起來的甜瓜,真正能出售的甜瓜可能不足兩千個。

    武兆麟曾問過一個問題,既然會掉果,為什麽還要將多餘的座果剪掉。

    劉昌郝回答,誰知道它們會不會掉,萬一不掉,僅是頭茬瓜便達到三四個,瓜還能長大?不過因為掉果,大夥終於明白為什麽授粉時需授三四個瓜,為什麽給它們戴瓜帽子,若不這麽做,成瓜率會更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