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25章 風暴(中)(1/3)

作者:午後方晴字數:6936更新時間:2020-03-01 16:56:36

    朝堂上的事,劉昌郝暫時不得而知,但他隱隱感到這事兒不會,在這當口上,今年不可能帶著客戶去京城觀燈,即便謝四娘何時去京城看病,也開始觀望。

    他讓村裏用牛耙田,去年秋後挖河灣子,劉昌郝不但勸村裏人運泥到田裏,還刻意要求凡是明年的棉田與桑田,必須運上大量的淤泥酥凍,否則不給棉種與桑苗。

    其他村子也一樣,各想各的辦法,但棉田裏必須有大量淤泥,棉花種植還早了,不過桑苗過段時間便要移載下去,故從現在起必須用牛將耕地裏的熟泥與淤泥一道耙平耙勻,以便改善土質。

    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

    後來將生絲分成6A、5A、4A、A、A、A、B、、D、E、F、G十二個等級,但改革開放之初,幾乎連4A級生絲都沒有,絲綢大國成了劣質絲綢的代言人。其原因有兩條,工藝落後,桑葉。桑葉又分成兩條,桑葉的養分不足,桑葉受到農藥化肥的汙染。

    後來漸漸重視,D級以下生絲比例越來越少,也開始出現5A級以上的頂級生絲,然其數量極少,幾乎不足十萬分之一,最好的生絲仍在巴西。

    宋朝也隱隱地分了等級,一是看貨色,二是看產地。

    最好的生絲乃是以濟青為首的京東絲,也就是山東所產的生絲,次之是河北絲,京西、河東、關中、巴蜀為第三等級,江南兩浙為第四等級,嶺南為第五等級。

    也隻是宋朝……黃河崩壞後,連帶著濟水水係與淮河水係一起崩壞,西北沙漠化,北方再也出產不了好的生絲,於是絲綢業轉向東南嶺南。

    如何生產好的生絲,在這方麵,不得不承認倭國走在了前麵。

    如倭國在山東承包了1500畝耕地,任其荒廢了五年,到處長野草,惹得當地百姓種種猜疑,最後答案出來,五年不種作物,乃是恢複貧瘠的地力,撥掉殘餘的農藥化肥成分,隨後養奶牛,用牛糞肥田,地力恢複過來再種草黴,然後賣高價的有機牛奶與有機草黴。

    還有倭國的果園子,裏麵幾乎都種著豆科的三葉草、四葉草,豆科作物的作用皆知道的,不僅是用來固氮,還能讓土壤疏鬆,保持水分,維持穩定的墒情,麻煩便是要經常收割。此外便是重視有機肥,許多果子土壤有機質達到了5%、6%,而國內連超過1%的也沒有多少,因此所產水果不但漂亮,也好吃,當然,人家價格能賣得高,不能完全往國內搬。

    故劉昌郝種花木之前,不惜代價地種苜蓿,當然,也不是完全有利,種苜蓿能有效地保護各座土山上的肥力、水分,但花木種下去第一年,必須派許多人力將花木周圍的苜蓿鋤掉,以免爭養分。到了第二年花木始壯,不用鋤草,但必須派人經常收割,不讓其長壯長高。

    放在桑園上則很簡單,讓大夥在桑樹下種三葉草、四葉草、苜蓿,這個觀念肯定接受不了,但必須施用大量有機肥,增加其有機質,才能生產出好的生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