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八百九十三章 妥協與糾錯(1/2)

作者:吾誰與歸字數:5404更新時間:2020-04-23 22:30:09

    趙桓聽到趙英這麽,連連搖頭,他看到胡元那一瞬間,就知道趙英其實是在擔心他。

    一個皇帝問自己憑什麽是皇帝的時候,如果不是得了失心瘋,那就是要殺人了。

    其實那個問題,趙桓已經想的很明白了。

    他當然沒有得失心瘋,也不是要殺人,他問那個問題,不是問趙英,而是問自己,趙英也不敢回答。

    他隻是在思考皇帝這種職業存在的意義。

    皇帝是代表著秩序的具現,當一種秩序在不斷的被破壞之後,人民就會用腳去投票,來建立一個新的秩序,形成王朝的更替。

    而開國皇帝是秩序的建立者。他的後人,是秩序的維護者。

    當維護者對秩序的維護中,不斷的對各種利益集團妥協,而沒有在解決問題之後,審視改正錯誤,這種錯誤才會導致秩序的逐漸的崩塌。

    當秩序崩壞到一定的程度,災難就會被無限的放大,因為中央王庭已經失去了他本來的作用,他在麵對災難的時候,就會失去他本應該承擔的責任。

    不管是大旱、水患、瘟疫還是兵禍,都會放大數倍,對秩序造成進一步的破壞。

    看似穩定的王朝,就會轟然倒塌。新的王朝就會興起,建立新的秩序,或者入關。

    董仲舒的人感應的理論體係,就是這種內核。他將所有的災,歸結到了皇帝身上,其實就是歸結到了秩序的崩塌之上。

    王朝在發展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個時候,皇帝作為秩序的維護者,就需要向各方利益集團妥協以解決問題,而在解決問題之後,再審視自己的妥協是否是對秩序的最破壞,甚至有益於秩序,並且及時的做出政策的調整。

    妥協,不可避免的存在。

    比如趙桓想要實現教育公平,而私塾的存在,就是教育不公平的最大存在,連起跑線都不一樣,何談公平?

    而絕對的公平並不存在,所以妥協一定存在,而妥協之後,可以糾正錯誤。

    而衡量、決定皇帝的妥協是否錯誤的唯一標尺,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

    他需要代表的是大宋朝絕大多數百姓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他自己。

    因為他是皇帝,他負責維護秩序。

    用宋太祖趙匡胤的執政理念就是:革故鼎新。

    用後世的話,就是不斷的深化改革,因為實踐是發展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層出不窮,改革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不可能一勞永逸。

    後世的政體是否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那必然是代表了根本利益。

    在某一個時間節點裏,為了快速發展。中國走了很多的彎路,留下了很多的坑坑窪窪。

    但是一段時間後再去審視,就會發現那些十分讓人在意的坑窪,或者已經被徹底填平,或者已經在填平的過程中。比如高新武器裝備,高新科技、外交、經貿等等領域,悄然間,這些坑窪已經被填上了或者填上了一部分。

    而在為了發展的這一時間節點裏,做出的種種妥協,它就無法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了嗎?顯然不是。

    這就是革故鼎新的魅力。

    沒有餓肚子的大同世界,一句話道盡了時代的無奈和人民的期望。

    這也是為什麽趙桓到現在雖然是趙二家的身子,但是執政理念還是趙大家的理念,因為祖宗之法已經不能代表根本利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