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百六十一章 唯一選擇(2/2)

作者:可大可小字數:5226更新時間:2019-09-10 15:35:43

    此次太原之行,主要是購買榨油機器,他跟陳景文找好旅館後,馬上去市麵上尋找相關設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中國傳統榨油方法主要有水代法和壓榨法兩種。水代法是把油料經過篩淨、火炒,用石磨磨碎成漿,然後兌熱水攪拌振蕩,再用水把油代出。深受中國老百姓喜愛的磨香油,就是用水代法生產的。

    壓榨法是把油料經過蒸炒、粉碎後,用杠杆或撞擊方法把油壓榨出來。

    土榨工具主要為木製,各地種類不一,有臥式榨、立式榨、大梁榨等。壓榨法用途較廣。目前全國這兩種方法仍一直在應用,眾多油坊的篩、炒、磨、碾、攪拌、壓榨等工序仍以人力為主,輔之以畜力,隻是有些油坊將部分設備材料改用鋼鐵。

    機器榨油技術是在19世紀後半葉由洋商引人中國的。

    1867年英商在牛莊設廠,用蒸汽機作動力,榨油製豆餅。用蒸汽機榨油,比土法“製造成本要低百分之二十,榨油量要提高百分之七”,因而一些華商也仿效。

    這些廠雖然在動力上使用了蒸汽機代替原來的一部分畜力,但是在榨油工藝上仍然沿用傳統方法和設備,所以被認為是半機器榨油廠。

    1900年在美國發明了用螺旋連續擠壓油料而取油的榨油技術,使取油方法從間歇式變為連續式,產量劇增。

    這種螺旋榨可用人力,構思先進而技術簡單,不費很多資金,很快就被中國榨油業接受,0世紀初在營口、大連一帶傳開,並迅速向全東北及關內推廣。

    後來中國又從歐洲引人水壓機,生產效率比人力螺旋榨提高三倍多。但是人力螺旋榨因投資少,仍然在使用。

    張曉儒問:“都有些什麽機器?”

    “最省錢的,自然是用人力螺旋榨,如果要高效,則需購買蒸汽機和柴油機,再配以水壓機,效率是人力螺旋榨的三倍以上。”

    張曉儒問:“價格呢?”

    王樸堂:“人力螺旋榨的機器需要一萬五千元聯銀券,用水壓力,需要八十萬以上。”

    聯銀券持續貶值,目前的行情,一萬五千元聯銀券,不足一千大洋。可就算如此,價格也不便宜。

    張曉儒誇張地:“八十萬?想都不用想啊,肯定用螺旋榨。這也要一萬五千元?能不能還價?最好五千元就成交。”

    如果在雙棠縣,他還真有辦法,以他的身份,一頂抗日分子的帽子甩過去,不要五千元,甚至都不用錢。

    王樸堂輕聲:“這是日本人的商行。”

    張曉儒罵了一句:“娘的。這麽貴,不如用土法榨油呢。”

    王樸堂勸道:“現在的油坊,已經沒有人用土法榨油了。”

    他知道張曉儒心疼錢,就那麽一堆破銅爛鐵就要一萬五,如果用水壓機,更得八十萬,根本不是三塘鎮能負擔得起的。

    張曉儒:“你們再多問幾家,除了日本商人外,看還有沒有其他歐美商人,他們的報價,或許更低。”

    他自然不能選擇土法榨油,也不能用水壓機榨油,他把自己賣了,也拿不出八十萬。顯然,人力螺旋榨油,是三塘鎮唯一的選擇。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