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99,我有新的冶煉鋼鐵的辦法(2/2)

作者:如日初升字數:4460更新時間:2021-05-05 15:41:18

    一,生鐵作為一種滲碳劑,因熔化後溫度高,加速向熟鐵中滲碳的速度,縮短冶煉時間,提高生產率。

    二,熟鐵因為碳的滲入而成為鋼,生鐵由於脫碳也可以變成鋼,增加了鋼的產量。

    三,在高溫下,液態生鐵中的碳、矽、錳等與熟鐵中的氧化物夾雜發生反應,去除雜質,純化金屬組織,提高金屬品質。

    四,灌鋼法操作簡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鋼,隻要把生鐵和熟鐵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煉,就可獲得。

    因此綜合以上條件,灌鋼法最適合葡萄牙王國現在的社會發展狀況的。

    決定了冶鐵方法以後,蒂姆提筆就開始寫的飛快。

    灌鋼法有三種工藝操作辦法,

    第一種,生鐵陷入法。沈括卷三雲:“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封泥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此“柔鐵”即古代“熟鐵”。此“封泥”的作用有三:使鐵料各部分均勻受熱,讓生鐵緩慢熔化。防止生鐵熔化後的流失,使之更好地與柔鐵作用。防止和減少碳在爐氣中的燒損。

    第二種,生鐵覆蓋法。宋應星卷一四雲:“凡鋼鐵煉法,用熟鐵打成薄片,如指頭闊,長寸半許,以鐵片束包夾緊,生鐵安置其土上。又用破草履蓋其上,泥塗其底下。洪爐鼓韝,火力到時,生鋼先化,滲淋熟鐵之中,兩情投合。取出加錘,再煉再錘,不一而足。俗名團鋼,亦曰灌鋼者是也。”此操作比生鐵陷入法又有了一些進步:生鐵置於“熟鐵”上,熔化後向下滲淋,就增加了生、“熟”鐵接觸反應的機會,減少了生鐵流失的機率。不需封泥,而是上蓋破草履,下塗泥,簡化了操作。“熟鐵”為薄片狀,增加了反應麵,提高了生產率。

    第三種,生鐵澆淋法。約始創於明代中期,清時在安徽蕪湖,湖南湘潭等地都較興盛,因傳為江蘇工匠始創,又名之為“蘇鋼”。

    明代唐順之卷五“鐵”條:“熟鋼無出處,以生鐵合熟鐵煉成,或以熟鐵片夾廣鐵,鍋塗泥入火而團之,或以生鐵與‘熟鐵’並鑄,待其極熟,生鐵欲流,則以生鐵於‘熟鐵’上,擦而入之。”此“熟鋼”即灌鋼。

    與前兩種方法相比,蘇鋼操作的優點是:其“熟鐵”僅僅是初鍛過的,組織較為疏鬆,便增大了生、“熟”鐵接觸反應麵,所含氧化夾雜亦較多,可提高碳氧反應的強度,增強去渣能力。並且,部分氧化亞鐵可被還原,就提高了金屬收得率。生鐵不是直接覆蓋於“熟鐵”之上,亦非夾於“熟鐵”間,從“以生鐵於‘熟鐵’上,擦而入之”、“徐以生鏷下之”兩句來看,生鐵、“熟”鐵是保持一定距離的,便可有控製地進行灌淋。

    如果您覺得《重生歐陸之航海時代》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14/14187/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