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零八章 萬曆四十五年(二)(2/2)

作者:混吃等死字數:5702更新時間:2019-11-19 08:20:06

    “末將等感謝太孫如此關愛我等,此去木邦,定要掃清緬賊,揚我大明國威。”

    “嗬嗬,劉帥,諸位將軍,這望遠鏡呢,產能有限,隻有三支。不過這偃月刀嘛,可是足足三十把,足夠在座諸位使用哦。”

    “偃月刀?”

    所謂偃月刀,其造型和明代普通偃月刀的是差不多的。但得益於溫度計的使用,新式高爐的建立,水力機械的普及,以及不計成本的投入,紅河莊出產的偃月刀其鋒利程度、堅硬度以及防鏽度,都達到了很高的高度。

    當然,紅河莊現在要打造板甲其實也就跟玩兒一樣,但是一方麵朱由棟到底隻是太孫而不是皇帝,打造軍用物資還得顧忌一下皇帝的反應,紅河莊的刀具、鎧甲更多的是科押性』質,隻有少量樣品而不會批量生產。另一方麵則是,劉綎是要率軍去熱帶雨林裏作戰,你給人家配板甲?怕不用緬軍來打,個個都成了鐵板燒?

    所以,送點高質量的刀具也就是了。南方軍隊還是穿皮甲或者布甲比較好。

    “哎呀,這刀,真是好刀!”在座的武人都是跟著劉綎身經百戰的,刀好不好自然一上手就清楚了。

    “殿下如此厚待我等,照理末將是不該再提什麽困難了。隻是孫大人,這國朝的法度如此,末將麾下的本鎮兵每日能行三十裏已經是很不錯了。便是為了太孫殿下,每日行四十裏呢?三月之內,還是趕不到木邦啊。”

    “嗬嗬,劉帥勿憂。本官先請問,若是一路上不必擔心吃食,那劉帥的兵每日能行進多少裏?”

    “嗯,這次朝廷要末將統禦滇黔蜀三地一鎮三衛共一萬兩千人南下。本將的本鎮兵若是不考慮糧食,每可以行進六十到八十裏。重慶衛出兵主要就是馬宣撫(秦良玉的丈夫馬千乘)的石柱白杆兵吧,每也可以走這個裏程。至於廣南衛和洱海衛嘛,他們離木邦比末將近得多,便是每爬二十裏,三月之期,也是足夠了。”

    大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對全國軍隊實行的是衛所製度。其基本組織架構為旗、總旗、百戶、千戶、都指揮使。衛所兵平時耕耘軍屯,戰時由朝廷派遣高級軍官,在衛所各級官員組織下,集中起來出兵作戰。按照老朱的構想便是,一方麵是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糧,可以大大節約經費。另一方麵則是防止武將長期鎮守一方,從而形成藩鎮。

    但是大明朝運轉了兩百多年,衛所製度其實已經瀕臨崩潰。先不衛所的官員紛紛由中下級軍官退化為地主老財,也不衛所兵要麽逃亡要麽淪為佃農。單是外敵入侵,朝廷才臨時派遣高級將領這一條就在北方邊境不適用。

    所以到了宣德年間,麵對恢複了元氣的蒙古,明朝『政府』就不得不在陝西、山西設置常任總兵——這是明朝軍鎮製度的發端。

    到了嘉靖年間,倭寇肆虐東南沿海,幾十個衛所一片糜爛,完全無法有效抵禦倭寇。明朝『政府』不得已在東南沿海也推行軍鎮製度。

    所謂軍鎮,其兵源,一部分來自衛所兵,一部分來自招募。軍鎮兵和衛所兵最大的區別是衛所兵是自帶幹糧去打仗,而軍鎮兵國家是要發軍餉的。而且軍鎮的各級軍官守備、都司、遊擊、參將、副將、總兵等。其將領是常設的。

    這樣做,戰鬥力是提高了,但是國家的負擔也增加了,同時,也容易形成兵為將有的局麵。

    (附帶一句,啟年間,由於東北局勢越來越惡劣,國家財政越來越吃緊,九千歲為了收支平衡,就把東南方的軍鎮給取消了。然後這些軍鎮裏的精兵悍將全都去做了海盜,成就了鄭芝龍的威名。)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