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九章,俞國良款--四方傳爐壺(2/3)

作者:齊東野老字數:6610更新時間:2021-06-14 14:24:11

    於老師微微點頭。

    明朝的?

    聽到沈瑜的判斷,很多人第一個反應是,這年輕人太誇張了,也過於自信了。

    何年搖了搖頭,“明朝的紫砂壺傳世並不多,這把算不上精美。”

    董老板說道:“我是看不出這胡子好壞,如果明代的紫砂壺是這樣的,那它好在哪裏?”

    於老師說:“我來給大家解釋。沈瑜同學的眼光還是很準的。

    明代的紫砂壺斷代困難,是因為存世量少,沒有比對的標準器。

    博物院裏曾經藏了一把明代紫砂壺,後來被鑒定為為清代仿造的。

    一直等到有了出土的明代紫砂壺,才算是有了比對的標準。

    沈瑜同學從製壺方法的角度去判定,也是不錯的思路。

    紫砂壺從最早的捏塑,到後來的以泥餅、泥條製作壺身的辦法,期間經曆了不少變化。明朝時期有的一個階段,工匠們用木頭做成壺身的內模,以此方法製壺,被稱為斷木為模。

    今天惡研究中,一直到了時大彬那裏,才將斷木為模改良成今天的製壺方法。

    咱們再看,壺的泥料很好,紫泥色澤深沉穩重。

    這把壺的表象有些幹澀,是因為長期沒有使用的原因。

    我覺得,沈瑜同學的這個判斷,應該是準確的。基本可以判斷,這是明朝的紫砂壺。

    但是,因為沒有明確的作者證明。所以呀,我們也沒有辦法判斷它的作者是誰。隻要用儀器鑒定無誤之後,這東西倒是可以當做鑒定明代紫砂壺的標準器。”

    “哦?”

    “原來如此!”

    “我還是第一次手拿過明代紫砂壺,僥幸啊。”

    眾人議論紛紛。

    王問說到道:“有很多人想找明代的紫砂壺。卻怎麽也找不到,沒想到,在咱們濱海居然能發現一把。”

    劉壁雲詢問:“陳老師,這明代的紫砂壺,您能不能給估算一個大概價格?”

    陳老師說道:“因為缺少參考,也沒有作者證明,我大概估一個價格,五十萬到一百萬之間。”

    聽到這個價格,不少人看向剩餘的目光中都帶了些羨慕。

    於老師看向沈瑜,目光中算是期待。

    沈瑜無奈,把剩下的兩個錦盒拿了出來。

    當傳爐壺被擺上桌麵之後,視覺效果與之前大不相同。

    這把傳爐壺的器型精美,掩藏在一堆舊壺中,或許並不出眾。但是,當它被單獨放在桌子上的時候,立刻就讓觀者感到了不同的美。

    之前,沈瑜拿出的第一把壺,被鑒定為明代的紫砂壺。這次,幾位的老板不敢再輕易發表評論。

    王問與何年對紫砂壺鑒定並不擅長,不敢輕易的說。不過,他們也想借機學習,所以看的尤為仔細。

    王聞越看越覺得這壺造型雅致。他沒有說判斷真假,隻是讚歎:“這壺的造型做的好,就是沒有好好的保養,看起來有些灰頭土臉。”

    其他幾位鑒定師,輪流把壺拿起來反複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