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18章,清-乾隆-竹黃雕夔龍紋紙刀(2/2)

作者:齊東野老字數:4974更新時間:2021-08-01 15:57:02

    沈瑜說:“這東西還真不太好判斷,竹黃,也叫竹簧,翻簧。是以大型的南竹為材料,將新鮮的竹黃片--就是去青皮的內皮,經過水煮、晾幹、壓平等工序,然後把竹片貼到各種形狀的器物上,通常是貼到木胎上。

    以木做胎,所用的木料有楠木、柏木、杉木、檀香木、紅木、烏木和黃楊木等。尤其是黃楊木,其色澤與竹黃近似,質地細膩,是上等的珍貴原料。一般先用這些木料做成各種形狀的器物,然後在器物的表麵,貼上竹黃,有的因為裝飾紋樣的需要,要貼上兩至三層竹黃。

    現存的竹黃器皿上,常用的紋飾有如意、方夔、連瓣勾蓮、回紋、雷紋、蟬羽紋、山水人物和花鳥等。

    竹黃工藝要求貼片銜接緊密,接榫鬥角,毫無榫跡。

    竹黃工藝始創於荊湘邵陽地區,製成的器物有匣、盒、盤、文具等。器物表麵呈鵝黃色,清淡幽雅,大多為光素,很少有紋飾。

    他最後說道:“秦老板如果見到沒有紋飾的竹黃,或許就能認出來。”

    於老師點頭:“沒錯。竹黃貼到木胎上,如果能夠貼的恰到好處,的確可以天衣無縫,但是竹筒的紋理,不可能做改變。如果沒有紋飾遮掩,仔細辨認,還是能看出與竹雕的區別。

    沈瑜說道:“竹黃工藝品風行各地,嘉定竹雕的工匠學到這手藝之後,就在木材上鐵幾層竹片,然後再進行雕刻。”

    他拿出西番蓮紋的裁紙刀:“於老師,您看,刀柄上至少貼了兩層竹片兒。”

    他把鬆動的瑪瑙拿了下來,露出扁橢圓形的基層材質。

    沈瑜說:“鑲嵌有點兒鬆動了,但是,正好可以看到裏麵的工藝步驟。您看,這裏麵是兩片黃楊夾住象牙柄,然後又貼了兩層竹黃,再雕刻紋飾。”

    於老師接過裁紙刀,反複觀察細節,邊看邊說:“我聽過、看過,但是沒研究過。這手藝可真好,貼的嚴絲合縫,這麽多年也沒壞。再加上雕刻的工藝精細,保存的也好,真是難得。

    他把裁紙刀還給沈瑜,然後感歎:“這個老秦,防著我撿漏。可沒防備你撿漏。不過,老秦要的價錢不低,你就不怕買虧了?

    沈瑜說道:“這兩柄裁紙刀的工藝與材料難得。最關鍵的是,秦老板有一點沒說錯,的確是乾隆時期的工藝特點。西番蓮紋繁複華美,夔龍紋對稱莊重。竹黃的氧化程度,也可以與同時期的作品進行對比。

    現在虧不虧,我不敢說,但是,將來這類的東西一定會升值,而且越來越難找。”

    沈瑜敢買,當然有所依仗。

    秦老板的店裏,一共有兩件未被發現價值的文物,就是這兩柄裁紙刀。

    於老師點了點頭:“聽你這麽說,我就放心了。原本,我還擔心你去碰防畫那些事。現在看來,你能把眼光放長遠,這是好事。”

    沈瑜說:“您放心,我不會那麽傻,去貪圖那點兒眼前的小利。”

    兩個人走路的時候,常有經營古玩的店主,招呼於老師進店喝茶。

    沈瑜問道:“於老師,我看您在這裏的知名度很高。您撿過什麽漏?”

    於老師說道:“哎呀,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我在這兒街上買了一個嘉慶五彩瓷器。當時是按照清末瓷器買的,價錢很低。這事兒不知道怎麽就傳出來了。

    沈瑜說道:“於老師,我覺得跟您一起逛古玩街,很難撿漏,認識您的人太多了。”

    於老師沒說話,指了指沈瑜的提包:“我用你打掩護,你也用我打掩護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