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174章,價值百萬美刀的抽屜櫃(2/2)

作者:齊東野老字數:4526更新時間:2023-01-11 08:16:41

    1725年-1760年,安妮女王風格流行,建築裝飾在家具中廣為采用。

    1760年後,用桃花心木雕刻裝飾普遍。在米國家具史上把這一階段稱之為18世紀米國後期殖民地式家具。

    1780年-1830年形成的米國聯邦時期家具風格,屬於腐國新古典主義的米國版本,設計風格形成本土化特征。

    1830年-1880年,工業文明興起,由多種歐毆洲古典風格家具改良後,形成了當今所見到的美米式古典風格家具,這一階段也稱為維多利亞時期家具風格。

    沈瑜研究後發現,17世紀末,抽屜櫃才開始真正出現。自己購買的抽屜櫃,屬於箱櫃。在18世紀早期,米國流行三種箱櫃。一種叫向日葵櫃,流行於哈特福德一帶,由於櫃的中間嵌板上雕刻向日葵圖案而得名。

    一種就是“哈德利”櫃,通常由橡木和鬆木製成,來自於17世紀後半葉的康涅狄格一帶。平麵雕刻葉形圖案和漩渦紋飾,通常還雕刻有家具所有者姓名的首寫字母。與向日葵櫃相比,它的圖形安排得比較鬆散,雕刻覆蓋了整個櫃子。有的再施以紅、藍、綠、黑等豐富的色彩以突出雕刻圖案和裝飾線型。現存100多款此類箱櫃。

    第三種是吉爾福特櫃,櫃子表麵彩繪花卉和蔓藤。

    這些早期的矮櫃由放毯子的箱子發展而來,有的在櫃子底部裝有一個或兩個抽屜。較高的有兩、三個抽屜,櫃子上方是一個儲藏空間,帶一個向上翻的箱蓋。

    此外,雕刻(特別是淺浮雕)和彩繪是框架嵌板結構的平麵部位的主要裝飾手法。18世紀的米國家具大多采用自然界的植物形象和文藝複興時期的裝飾題材。

    沈瑜覺得自己購買的抽屜櫃,應該屬於後期殖民地時期的米國家具。他在研究自己購買的家具時,也找到了其價值昂貴的原因。

    北美早期的移民處於創業階段,米國的家具也同樣經曆了艱苦創業,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移民給美洲大陸帶來了毆洲文化,他們用各自熟悉的家具形式來製作家具。毆洲的一些家具店擁有設計書籍,這些書籍描繪有當時流行的家具式樣,而且注明哪裏可以製作這些家具。一些貴族通常擁有這些書籍,方便他們向工匠交代一些他們想打造的家具細節。但直到18世紀這些家具設計書籍才傳到米國。由於當時的交通需要很長時間,使得殖民地風格相對毆洲來說要滯後一些。但隨著交通時間的縮短,這種風格的滯後現象也逐漸減低。

    此外,米國的木材資源比歐洲豐富得多,於是,移民利用米國當地的木材代替了那些在毆洲家具中較為流行的木材。

    殖民之間的差異加上米國當地的影響,促使米國家具形成新的特征——地域特征。

    兩個重要的元素,即繼承與環境,在米國家具的風格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米國家具繼承了毆洲家具的比例和裝飾,但當地木材的應用以及取消了過剩的裝飾,從而衍主具有獨特設計美感的米國家具。

    當他把這些查閱到的資料係統整理完畢之後,已經入夜。

    此時,他聽到了遊戲提示。點擊查看得知,經過對照實物的研究,自己對米國家具的鑒定技能,提升了一個等級。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