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4節(1/5)

作者:許開禎.字數:13440更新時間:2021-05-16 17:50:16

    強偉是在兩天後才得知這一情況的,送走歐陽他們,他便一頭紮進了沙漠。紅沙窩村的事態那晚雖是得以平息,但根本問題仍沒解決,弄不好,憨爺跟土豆他們,還要鬧。

    一想這事,強偉的心情就不能不沉重,隨著整個流域的缺水,沙漠腹地農民的生存狀況,越來越讓人揪心。這些年市縣雖是聯合想了不少辦法,也出台了一些補救措施,但都是治病不治根,有點兒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味兒。而且往往,政策缺乏連貫性,加上執行當中縣鄉村三級都要打折扣,就把隱患給留下了,**也給埋下了,等矛盾激化,問題變得尖銳時,再想徹底解決,就真是太難了。

    紅沙窩村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該村位於胡楊河流域的最下遊,算是流域的收尾處,以前這兒基本算是荒地,隻住著幾戶人家,後來別處的荒開完了,沙漠村民便將目光瞄上了紅沙窩,陸陸續續,就搬來上千口人。沙縣這樣的情況很多,村民自動搬遷屬常事。一方麵是由曆史原因造成的,沙縣在曆史上太苦焦,幹旱缺水,風沙大得能吞沒人,加上又不停地鬧災荒,就更讓這兒的人無法安生。遠的不說,單是民國年間,這兒就發生過不下三場大的災荒,沙漠農民背井離鄉,四處逃難。等災荒過去,又終因舍不下這片土地,陸陸續續回來了。此時家園已不在,沙漠的樣子也早已變得認不出,沙漠農民就隨便找個人少地廣處,重新安家。另則,沙漠遼闊,土地豐富,這也給沙漠農民提供了遷居的可能。小農經濟作業模式下,村民們往往是看上哪兒往哪兒搬。先搬來幾戶人,湊些錢,打一眼井,嚐試著種莊稼,一看莊稼能種活,能養住人,興頭就來了。呼親喚友的,慢慢往裏引人,人一多,村子自然就形成了。強偉剛到河陽的時候,紅沙窩村還不足二百人,也就三五十戶人家,算是在風沙線上給風沙放哨的。這才六年工夫,人口猛增到兩千多,戶數也翻了幾番。為啥?紅沙窩的土地肥,地下水位又相對高,打井容易,三五戶人家就能打一眼井,地由著性子開墾,開到哪算哪。對農民來說,這就是天堂,就是樂園。雖說開荒打井是苦裏麵最重的苦,可不苦能有甜?不苦,不苦你當農民做什麽?

    沙漠真是個驢脾氣,也是個狼性子。前些年水還旺旺的,隻要把鑽頭鑽下去,就能找見水,隻要把井柱下進去,就能打成一眼井。這兩年,不一樣了,變了。先是水深了,打井成本越來越高,接著,出現幹井、死井,熬工熬力,費半天勁,井柱下進去,竟是幹的,沒水,頂多挖出幾車濕沙,算是給人一絲安慰。一沒了水,這沙窩窩裏活人,就難了。年初,縣鄉打算將沙窩窩裏這兩千多口人搬走,搬回原來的村子去,加上省上提出讓沙縣關井壓田,減少對地下水的開采,這項工作不好在老鄉老村開展,隻能在紅沙窩這樣的新移民村先搞試點,看看能否行得通。誰知強行關了十一眼井後,就惹下一大堆麻煩。

    強偉先是聽取了沙縣縣委、縣**的匯報,縣上的態度還是跟以前一樣,不想搬,也搬不動。搬遷不是個小事,一根藤扯起來,枝枝葉葉全就動了,特別是涉及到補償安置等後續問題,縣上就頭痛。另外,對關井壓田,縣上有本能的抵觸。關什麽?壓什麽?沙縣本來就是靠井吃飯的,沒有了井,農民怎麽活?縣上怎麽發展?移民是個方向,可想把三十萬人全移走,容易?再者,為打這些井,為開這些荒,縣上付出了多少努力?!

    強偉沒時間聽這些,他今天來的目的,就是要徹底解決紅沙窩村的問題,再也不能讓村民們為補償金喊冤叫屈,四處告狀了。那天的教訓告訴他,問題一旦出現,就必須解決,你不解決,村民們就會采取過激措施。如今的村民,已沒了“怕”這個字,他們手裏握的,就是中央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有了這個文件,他們敢走遍天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