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百零四章關於科幻(2/3)

作者:高粱河車神字數:5944更新時間:2021-10-14 11:39:09

    “我隻能說,這部電影更像是對未來社會的一種探索,而不是《星球大戰》那種跟外星文明大戰的電影....影片主要說的是,未來,人類的遺傳基因被設定停留在25歲,不管他們活了多久,生理特征都將保持在25歲。然而到了25歲,所有人最多隻能再活1年,唯一繼續活下去的方法就是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更多的時間,比如工作、借貸、交易、變賣,甚至搶劫。於是時間就成了這個世界的流通貨幣。

    類似於銀行的時間管理機構遍布全球,而時間守護者會像警察一樣追蹤並記錄每個人所使用的時間和剩餘的時間,一旦在時間銀行中的存額所剩無幾,就將被剝奪生命。有錢人可以長生不老,而窮人們的生存則變得很艱難,一旦手臂上的表清零,就代表著一個人的死亡

    .......”

    隨著寧遠說出這個設定,所有的媒體和記者都被這個設定所吸引了。可以說這個設定很新穎,聽著就有點很科幻的感覺。

    國內科幻雖然是荒漠,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綠色。

    早就在1952年,國內就誕生了第一部科幻電影《外太空的小太陽》。

    而1986年,黃劍新導演的作品《錯位》,從一個機器人替身覺醒的故事,反映出職場工作的精神壓力,諷刺了某些社會現象,帶有強烈的寓言色彩,這在當時絕對是算是思想風暴。

    但這些都難以算是大家心目中的那種科幻。

    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樣,國內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是從小團隊的嚐試開始。

    《冬眠》和《火星之眼》這兩個短片應該算是2000年後最早的正規科幻電影製作嚐試。

    但是從國內科幻電影產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出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視覺化。劇本的視覺化。

    用傳統電影美術的道具設計來簡單的解釋一下。比如說劇本中出現一把寶劍,一個明式家具。電影美術就需要把這些設計出來,畫出圖,讓道具加工出來用來拍電影。

    可是到了奇幻和科幻片上,這些東西就是一個需要設計出來的,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東西。是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但是並不是說畫一個不科學,長的奇奇怪怪的,現實不存在的東西就叫做設計。科幻片分軟硬,分故事背景。

    《火星救援》和太空歌劇《星球大戰》相比就是一部近未來的科幻片。裏麵的東西就是近未來的設計。你不能隨便把一個能突入大氣層的飛船放進《火星救援》裏告訴觀眾這是科幻。

    第一他不符合電影世界觀。

    第二他隻“幻想”,但不科學。

    希望從傳統的電影美術抓人來做科幻的可能性不大。隔行如隔山到了概念設計這一塊就是隔類型片如隔山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