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42章 去向 二(1/3)

作者:陳安野字數:8578更新時間:2019-07-11 03:47:24

    昨夜下了一場冰粒,氣溫驟降。次日夜間,趙營準備妥當,陸續從大獲山上撤下。

    劉維明部熟悉地理,作為先鋒,侯大貴與郝搖旗部緊隨其後,後營與徐琿部居中,馬軍司在兩翼護持,白蛟龍自告奮勇,暫時留在大獲山斷後。

    部隊行軍甚快,未明便已至儀隴,而後越過大蓬山,進入營山縣地麵。

    據白蛟龍報,嘉陵江西側的羅文垣已經知悉趙營撤軍消息,遣了百餘人先驅探看。白營人多勢眾,多樹旗幟、虛張聲勢,對方摸不清底細,並不敢輕動。對於羅文垣來,在沒有得到羅萬象的支援前,他是絕不肯孤軍行動的。

    營山縣距離保寧府不遠。這段時間北路不靖,知縣早已提前做好了準備,將轄下錢糧物資以及山野村民都集中入城。縣內的大堡子,也都加固防衛嚴陣以待。

    趙營當下不缺糧秣衣甲,花時間在這裏得不償失。似這類的縣城自保尚可,趙當世完全不擔心其會主動出擊。派冉縣城下耀武揚威一番,便從容繞城而去。

    又過一日,抵達渠縣。此時白蛟龍部也已經追趕到了營山縣。

    渠江在渠縣北段並非幹流,汛期也已早過,加之氣溫幹冷,水位很低,完全可以渡人。趙當世原先還擔心官軍追擊而至,但聽各部官軍大多還尚未到位——朱庭一貪生怕死,窩在綿陽一步也不動;侯良柱在巴縣正與呼九思等部糾纏在一起;張世裕各部協調不好,爭奪涪江一帶的駐紮地段,亂成一團——林林總總,問題多有,他的心緒因此稍稍寬鬆。

    渡過渠江便到了宕渠山。趙當世在山麓略略整備,會合了白蛟龍部,一起入山。待會合後才發現,白營原本兩千多的兵員現在竟然隻剩下頂多一千五百人,竟是少了近四分之一。

    細問原委,白蛟龍毫不在乎。這些失去的兵員基本上全都是在行軍路上迷路或是逃散去聊雜兵,他的主力骨幹並無損失。少了這些人,就少了吃飯的嘴,反而減輕了壓力。往後作戰需要,再去剽掠人口即可。與此類似,劉維明部也減員嚴重。

    趙當世這才恍然大悟。這白、劉二人之所以不擔心底下兵士的過冬問題,敢情是壓根沒把那些雜兵當人看。隻要自己的心腹骨幹穿戴整齊、有吃有喝,那些個雜碎的死活無足輕重。

    相比之下,趙營的情況就好太多了。除卻少數人因病損失掉了外,一路數百裏行來,走失的兵士寥寥無幾。這一方麵得益於趙當世的嚴格紀律,另一方麵也得益於趙營平素的操練。

    不一樣的治兵理念造就不一樣的部隊。趙當世雖不敢趙營已是強軍,但相較於視人命如同草芥的白、劉二營,軍隊的凝聚力涇渭分明。棒賊之所以為棒賊,不單因為裝備簡陋,還在於治軍思想的落後。趙當世感到,若不及早將白、劉二營加以整編,往後定然會成為極大的累贅。

    宕渠山,“延連相接,山間長狹,有似溝渠”,因以得名。三國時,蜀漢大將張飛曾在此大破曹魏將領張郃。山上還有些古跡。

    趙當世聽還有張飛留下的石碑,不顧冷,與幾個侍衛摸上山腰。待尋到那碑,卻已是殘破不已,碑麵破裂磨損嚴重,上邊字跡幾不可辨。趙當世怏怏離開,自半道上捉拿了兩個躲伏於五節芒叢中的人,一問之下,乃是附近大竹縣的樵夫,時常樵采擔到縣城裏賣。其時飄細雪,夾雜雨絲,趙營前、左、右以及馬軍司兵士因身強體壯尚可支撐,但後營以及白、劉二部人馬在寒風冷雨的侵襲下似乎有些經受不住。結合哨騎回報官軍那邊追擊各路人馬甚至連順慶府都還未進,趙當世便決定暫時尋個安置點,將老弱輜重等安排下來。

    根據兩名樵夫供述,大竹縣縣城地處木門鎮,成化年間砌石城,周二裏有四,牆麵最高處丈五。然而因此縣居川中腹地,又非戰略險要,近一百五十年來曆任知縣都未重視修繕,故而至今牆麵多有破損,好幾處甚至已經坍塌,僅以餘丁看守。這還不算,近日知縣病故任上,新補知縣未至,城內幾名官吏勾心鬥角,爭奪勢力範圍,上下一派混亂,甚至已經明目張膽到如他倆這般的村夫在茶肆裏歇腳片刻都能聽聞一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