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百九十三章 廩盈法(2/4)

作者:吾誰與歸字數:9410更新時間:2021-12-22 23:44:41

    “襄王殿下的手段是極為高明的。”興安笑著說道:“他的那個供給的法子,的確是將土司們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襄王是大明第一個明確提出利柄輕重論的人,他的側重向是利柄。

    供給側改革,是朱瞻墡在貴州的實踐,將三成的貨物控製在朝廷的手中,簡直是無往不利。

    在奏疏中,朱瞻墡在貴州設立了廩盈倉,取意倉廩充盈,有點類似於常平倉的作用。

    常平倉是春秋戰國李悝所設,他在魏國的變法提出了“盡地力”和“善平糴”的變法主張,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強產量,廢除世卿世祿製,獎勵有功國家的人。

    李悝變法在魏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法家的實踐家,而不是幻想家,他的變法讓魏國壓著秦國打了八十餘年。

    隨後秦國的商鞅變法,便轟轟烈烈展開了。

    洪武三年,大明太祖高皇帝才知道原來天下還有常平倉這東西,命州縣皆於四鄉各置預備倉,出官鈔糴糧貯之以備賑濟,荒年借貸於民,秋成償還。

    但是朱瞻墡的廩盈倉,可不僅僅是平抑糧價,防止穀賤傷農、穀貴傷農那麽簡單。

    朱瞻墡提出朝廷必須把持重要農業生產資料、農副產品經營進行組織、協調、管理,這個比例至少要占全部的農產品和農副產品的三成及以上。

    否則大明無論做什麽都會被掣肘。

    朱瞻墡在奏疏中,舉了一個例子,那就是桐油,桐油是造船的重要物料,若非雲貴的開發,讓桐油有了產地,大明要造船,沒有桐油怎麽造呢?

    朱瞻墡已經深入實踐,開始依托於四勇團營建立的鄉、裏、甲三級的鄉野基層組織,初步實現了覆蓋縣、鄉、裏的廩盈倉組織架構。

    朱瞻墡獲得了雲貴重要產物如滇銅、煤炭、桐油、三七金不換等物,入雲貴的筆墨紙硯、鹽鐵、棉麻等物定價的主動權,在不影響商人的積極性下,積極為朝廷創收,為百姓謀福。

    若非朱瞻墡這襄王的身份,以及他將七成的收益分給了百姓,朱祁鈺還以為朱瞻墡是“大善人”呢。

    “把廩盈法給於少保、金尚書他們看看,商議一下,吸收雲貴的經驗,組織內地的廩盈法。”

    “這一次雲貴走在了前麵,內地反而走在了後麵。”朱祁鈺對朱瞻墡在雲貴的工作,已經不是滿意可以形容了,他頗為驚喜。

    興安低聲說道:“陛下,北宋時候,對鹽鐵酒茶礬等物官辦專營。”

    “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候,出現了一斤煤炭兩百文錢現象。宋高宗的時候,甚至讓一斤糞,賣到了六文錢。”

    在興安看來,朱瞻墡的廩盈法,幾乎和北宋的官辦專營相同,一斤煤大明也就五文錢到六文錢,宋徽宗賣兩百文,宋高宗賣一斤糞都六文錢,這不是典型的朘剝害民嗎?

    朱祁鈺看著興安滿臉的疑惑和擔憂,笑著說道:“是的,李賢曾經也有這樣的疑問。”

    “朕當時就問他,朕的官冶所日後跟大宋的官辦專營一個模樣,那朕辦這個官冶所意義何在?”

    “現在咱們的襄王殿下,通過實踐,得出了一個關鍵的數字,三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