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百九十五章 特殊的收藏愛好(1/2)

作者:鐵不拐字數:4098更新時間:2022-06-19 16:08:29

    莊園主指著客廳裏擺設的那件半米高的瓷瓶,告訴大家,那是他祖父從中國帶回來的,問方醒等人是否感興趣。

    在他看來,中國的藝術品,最有名的就是瓷器了。

    所以,他最先給大家介紹那尊瓷瓶。

    當初,  他祖父花了兩百美刀買回來的。幾十年前的兩百美刀,而且還是在中國,不是小數目呀!那時候,中國的平均工資才十多元人民幣。

    “梅瓶。這種瓶子,宋代就有了。”成龍走過去說道。

    他鑒定寶物的能力是很低,但對於瓷瓶的樣式起碼還是了解的。

    梅瓶,  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  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

    在曆史上,梅瓶各大窯係都有,其造型的優美程度可以說天下第一,所以梅瓶的造型可以算是中國瓷器的第一造型。

    夏雨張了張嘴,想說點啥,但有所顧忌,還是沒有說出來。

    方醒就沒這種顧忌,直接糾正:“成龍大哥,梅瓶是唐朝就有的。”

    “唐朝就有了?那時候瓷器還不流行吧?”成龍很意外。

    唐朝出名的是唐三彩。

    唐三彩屬於陶器,而不是瓷器。他記得,到了宋代,瓷器才井噴式發展的。唐朝可能萌芽了瓷器,但技術應該是不成熟的,所以那時候的瓷器幾乎沒有。

    而梅瓶作為瓷器的一種瓶式,成龍覺得應該是發源於宋代才對。

    “確實是唐朝,流行於遼宋。不過,那時候的梅瓶稍有不同,體型略胖,  沒有現在看到的優美。”

    這跟唐朝的審美觀有關。

    大家也知道,  唐朝以豐腴為美,  無論是女人,還是各種雕像等,都差不多。

    其實,各朝代的梅瓶都略有差別。

    比如宋代,器體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長而接近於直線,底部比較小,器體的最小直徑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處理手法多樣,常有棱角分明的轉折。

    元代繼承宋代形製,隻是肩部更加豐滿,帶蓋,蓋成鍾形,中有管柱形子口,蓋可倒過來當酒杯用。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圓渾厚實,沒有明顯的線角轉折;肩部向上抬起,  線條飽滿而有力;腹部之下,  呈垂直狀,有的微向裏收;在足部的結束部分,稍向外撇。

    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別豐滿,幾乎成一條直線,腰部以下收得較直。

    “很明顯,這尊梅瓶,從風格上看,就是仿乾隆時期的。”方醒言之灼灼地說道。

    “仿的嗎?”

    一聽這話,成龍頓時失去了興趣。

    “嗯!從這尊瓷瓶來看,如果是真貨,肯定是當時的高端產品。

    乾隆時期的青花瓷,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高端貨的胎土淘洗精細,在中小器物的胎骨中找不到未粉碎的瓷石顆粒。胎骨潔白致密,胎釉交界處無火石紅……”

    此外,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穩定、渾厚、沉著“而著稱,使用國產青料繪製。

    早期發色與雍正青花差別不大,略見暈散,但比雍正時期穩定;中期呈色穩定明快,為純藍色;後期呈色較為厚重沉悶,無明快清麗之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