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百四十三章 壓力山大(2/2)

作者:清明鋤禾字數:6898更新時間:2019-07-19 16:41:34

    在這年頭,糧食有多重要呢?上至王爺,下至百姓,待遇多用糧食結算,所以楊穎才,家裏的米倉存的多是晉宇的祿米。百姓認錢的也不多,打散工也好,薪資月結也罷,很多百姓都選擇糧食,而非銅錢。就連商鋪也接受用百姓用糧食結算商品價值。所以糧食才是硬通貨,沒錢是可以的,但沒糧食是萬萬不能的!也順帶造就了百姓對土地的執著,土地兼並其實是深入骨子裏的一種偏愛,餓怕了!

    “鬥米三五文”隻是個參考,真正去買糧的並不多。再了,貞觀的糧店和後世的糧店還真不一樣。後世的糧店很難見到發黴變質的糧食,米是真正的米,什麽米、大米、糙米都很齊全。貞觀的糧店呢?發黴的、摻沙子的也很齊全。這年頭沒有真空技術,麽玩意的保質期都相對較短。為了延長糧食保質期,老百姓是怎麽做的呢?沒錯,就是帶殼存儲,就連收租都是帶殼的,隨吃隨磨。所以,三五文一鬥的米,絕對不是什麽好米,發黴、變質、帶沙子、帶殼的……文字遊戲嘛,耍的賊溜。

    可能還會有人質疑,覺得這是扯淡,盛世嘛,根本不可能的。然而,類比一下就知道了,晉宇時候沒少聽爺爺講古,沒有高高的穀堆,純粹的回憶。五六十年代,農村吃不飽肚子的大有人在,乞討的也不在少數。何況武德、貞觀一直有災、戰亂加持,不缺糧才是怪事。

    雖缺糧,但武德、貞觀的稅率低的令人發指!

    李二老板爺倆搞了一個稅製,叫“租調庸”,這就是武德、貞觀年間絕大部分財政收入的來源(1950年,農業稅占國家財政總收入的9%)。對於普通百姓來綜合稅率大約在65%左右(家裏一年產100斤糧食,交六斤半,就啥都不用幹了,勞役也不用去)。

    茶稅?沒有。鹽稅?沒有。鐵稅?沒有。商稅?這個有,政府劃定經營地界,在這邊的統統交稅,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東市、西市。另外就是地稅、戶稅。李二老板上位後發現自己真的很窮,連個宮殿都蓋不起,於是貞觀二年增加了地稅,每畝二升。戶稅大概就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所得稅,收入多的多交,收入低的少叫。所有稅綜合下來,占普通百姓年收入的8%左右(如果一年種兩茬,稅率還要再往低了走)。

    雖已過大旱兩年有餘,但饑餓仍陰魂不散,在不上工的時候,勞力沒人舍得放開肚子吃幹飯,一兩頓飯,飽一頓饑一頓是常態。多存些餘糧應對災年,是從上到下的一致認知。

    百姓想要多打糧食,世家也想多存糧食,李二爺更是想多收一些農業稅。吐渾穀不老實,早就想懟他們了,高句麗太狂妄,也滅了!世界那麽大,他沒劃為自己地盤的地方還很多。家裏房子也舊了,該翻新了吧?外麵行宮也不多,避個暑都不容易。哪樣不需要糧食?

    然而,別看稅率低,沒有高產良種、沒有得當的種植方法打底,多收稅會被百姓噴死,友誼的船翻就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隻有畝產提高了,百姓富裕了,李二爺才有理由名正言順的多收點稅。

    秦老爺子還了,陛下這是一石好幾鳥的陽謀,種痘不僅能減少人口夭折數,順帶還能做一次人口普查,為以後的折騰奠定紮實的數據基礎。更是借著封侯的事情,讓晉宇切實拿出糧食增產的法子。

    晉宇聽完,一個頭兩個大,這任務不容易完成,壓力很大啊!不過,哪有憑空變出來的糧種?少不得要些好處,順帶把土豆給脫毒一下,這計劃很好!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