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八十一章 大唐第一辯論賽(十一)(2/2)

作者:夜聽雨過聲字數:5846更新時間:2019-07-21 21:55:27

    想通了這一點,廖居素開始用探詢甚至是崇拜的眼光看向了林楓,那個看起來比自己年輕十來歲的青年。

    此時,李景遂開始大聲宣讀強國三疏,立即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過去了。

    林楓開始有時間讓已經等候在一邊的太醫給自己重新包紮傷口。他輕輕揭開基本上已經被血染完的白布,發現血早就不流了,但白布已經緊緊粘到了傷口上。看著太醫為難的眼神,林楓輕輕一笑,右手狠加力,白布帶著一層肉皮離開了胳膊。

    林楓輕輕蹙了蹙眉頭,將左胳膊伸給了太醫,自己抬頭看向李景遂。

    “……一國若一人,固步自封,驕傲自滿,如一老嫗隻知有小溪,不知世間有大海,如一山翁隻知道有山,不知世間有平原……國勢之上升,如人生入學之鄉學、縣學、省學,不升一級,不知他學之深,他學之廣……國欲強盛,必富民,必強軍。民者,為一國之基,是兵之源,稅之源,是國家一切之源,未聽聞有根基不穩而一國穩者;軍者,為一國之衛護,一國之命脈,未聽聞有命脈不暢而一國暢者……”

    這些論點,其實,林楓反複揣磨了多少遍,早就諳熟於心。在他看來,一個國家各種人士利益訴求不同,全國各地實情情況迥異,一下子推出太多一刀切的政策就是開玩笑。宋代王安石如果多些耐心,不是一下子推出那麽政策,而是一條一條地試行、改進、推行,也許就真的成功啦。所以,他所寫的強國三疏真正梳理下來,就隻有四項改革措施。

    並稅:仿張居正一條鞭法,將一縣賦和役分別合並,即先將賦和役分別合並,再通將一州丁錢均一省徭役;每糧一石編錢若幹;每丁審錢若幹;最後將役錢與賦錢合並征收。但是,林楓特意更改了一點,國家每年設定基準糧價,農民可以農作物依價相抵賦役,而不是像明朝那樣要求所有人必須繳納白銀,讓農民平白多受了賣糧換銀過程中的兩層盤剝。其條改革的最終目的是達到減輕農民稅負,甚至達到不收稅的境界。

    治吏:仿張居正考成法,“立限考事”、“以事責人”,上一級部門將所屬官員應辦的事情定立期限,並分別登記在三本賬簿上,主責部門按賬簿登記逐月進行檢查,官員須如實申報承辦事情進展,否則以違罪處罰,督查部門按一部賬簿進行查檢,國家再依最後一本賬簿對督查部門的稽查工作進行查實。一國之治,沒有清廉、高效的吏治,一切改革都是空中樓閣。

    精兵:走精兵路線,設定一定的考驗難度,將全國軍隊進行精減,將篩選下來的士兵,分別列入預備役和地方部隊。林楓特別強調安排好篩選下來士兵的去路,千萬要避免明朝“裁掉一個人,毀了一王朝”的慘劇。明崇禎正是不論青紅皂白地裁掉驛站,讓原本身為驛卒的李自成生活無著,一氣之下率眾打掉了他的江山。

    利商:全國統一商稅,國內不設關卡,鼓勵引導商業蓬勃發展。隻有商業徹底發展起來,才有可能真正富國,才有可能反哺農業,解放農業,從而真正奠定富國強國之路。

    此時,李景遂正在念富民疏的內容:“民與國,如水與舟,如血液與人體,水漲則船高,水落則船擱淺,未聽聞民不聊生而國家可以長久的,未聽聞人之氣血不暢可以健康長久的……

    人無恒產則無恒心,欲使人民有恒心,必使其有恒產;欲使其有恒產,必須富其袋;欲富其袋,必先鬆其綁……”

    李景遂鏗鏘有力的聲音在大殿裏回響著,也在每一位大臣的心裏回響著。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