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十二章 大唐第一辯論賽(二十二)(1/2)

作者:夜聽雨過聲字數:5390更新時間:2019-07-21 21:55:29

    這種情景為宋齊丘和所有剩下的大臣出了一個難題,大家互相望了望,也全部跪下了。

    李璟也被此時此景所感染,眼角有些濕潤,微仰了一下頭阻止眼淚流下來,有些哽咽著說道:“眾位愛卿如此忠心為國,朕定不負眾望。”

    有了這樣的煽情場麵作為鋪墊,第三題的通過自然也就沒有人再說什麽,其他各項主題的進展相對也順利了許多。

    第四條“向全國征集最高產的農作物”和第五條“向天下征集高效的種植方式和農具”。因為事關農業基礎,加上林楓昨日關於占城稻的辯論,再加上李璟不由分說的讚同和支持,這兩條很快順利通過了。

    第六條是向天下征集一種可以紡織棉花的器械。議題一開始,立刻有人開始質疑,現場絕大多數人都還沒見過棉花什麽樣子呢!這種農作物適不適合大唐土地環境不得而知,出此議題是不是沒有必要,事實上也不可能?!

    林楓微笑著說道:“衣食住行,衣居首位。無他,文明之體現,美觀之需求。但現實生活中,生活中布帛產量少,且經常作為貨幣支付手段,導致生活中衣物價格居高不下。”

    這是事實,在中國曆史上,穀和帛因為是民生必需品,有較穩定的價值,曆代都將其作為較重要的衡量價值尺度與錢財支付手段,一定意義就是貨幣。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均實行錢帛兼行製度,即大額交易用絹帛,日常小額支付用銅錢。在唐代,絹布是法定貨幣,包括錦、綾、羅、紗等各種絲織品和紵、貲、火麻布等,但主要是絹和縑。由於絹、布易損壞,流通中又常割截,到了宋代,因為鑄幣技術發達和交子的出現,才逐漸退出流通。

    “林某在生活中觀察發現了棉花這種原本作為觀賞花類的作物,其生長要求光照足、水份足,正適宜我唐江淮平原、江漢平原以及大江下遊沿江平原。這類農作物產量大、生產成本低,我們完全可以生產出低廉、結實、吸汗的棉製衣物,提高價格賣到他國去,將之發展成為我們大唐對外經濟貿易的最重要部分。”林楓努力回想自己腦海裏關於棉花的相關知識,繼續忽悠。

    9世紀時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在其《蘇萊曼遊記》中記述,他在中國看到棉花,在花園裏被作為“花”來觀賞的。《梁書·高昌傳》記載:其地有“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纊,名為白疊子。”

    在宋以前,中國隻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首次出現在《宋書》中。依此推斷,棉花的傳入,最遲在南北朝時期,但是多在邊疆等地種植,應該是在宋末元初時大量傳入內地的。史書記載:“宋元之間始傳其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目前中原地區所見最早的棉紡織品遺物,正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發現的一條棉線毯。元代初年,朝廷開始把棉布作為夏稅(布、絹、絲、棉)之首,設立木棉提舉司,向人民征收棉布實物,據記載每年多達十萬匹,可見棉布已成為主要的紡織衣料。到了明初,朱元璋利用強製的方法,才將棉花種植推廣至全國的。

    至於林楓所說的三個地區,再加上南疆棉區、冀中南魯西北豫北平原,正是我國後來的中國五大商品棉基地。

    看到大家不太相信的目光,林楓微笑著繼續說道:“大家對棉花的種植有所質疑,這正是科學的態度,因為不經過實踐檢驗,再好的說辭都空口無憑啊。微臣建議在三個地區或者就在金陵城附近尋找一方平原地塊進行試驗,一旦可行,立即推廣全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