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十二章 召集令(一)(2/2)

作者:夜聽雨過聲字數:6054更新時間:2019-07-21 21:55:52

    “刺史大人,齊王突發此令,可謂十分費解啊。”解運看完後,走到劉彥貞身後,輕聲說道。

    “當前,朝中變革多多,風向難辨。但細細一想,隻怕也是因為那個什麽林楓所提的強國三疏而引起。”劉彥貞輕輕轉身,麵向解運說道,“此次奉令入京,正好一探朝中動靜。你命人備好三車錢財禮品,明日隨我一同回去。”

    解運點頭稱是,又陪著小心說道:“刺史大人,現已至汛期,若你我入京,那安豐塘是否依舊?”

    劉彥貞抹過一絲狠厲,瞪了解運一眼,低聲斥道:“這還用說?!依舊!”

    安豐塘,又稱芍陂,為2500多年前春秋時代楚國相國孫叔敖主持修築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曾被譽為“世界塘中之冠”,與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史記原麵積為“周百二十裏”,後經曆史滄桑,諸多變化,但千百年來它在農田灌溉,水路運輸,發展農業,屯田濟軍,治理淮河等方麵,發揮過重大作用。

    正因為這安豐墉可溉田萬頃,民多富餘,是故壽州少有凶歲。但這劉彥貞心機十分歹毒,從任職壽州以來,以疏浚為名義,而引水入城濠中,民田裏的水慢慢都幹了,同時,劉彥貞出動兵力,對各地賦稅督促嚴且重,老百姓沒辦法,不得不賣田或棄田而走。這個時候,劉彥貞擇其中“尤膏腴者,以下價鬻之”,把原來的好田全部收過來賤價賣之。此後又重新恢複塘水,到下一年再來一遍收割。如此反複已有數年,那腰包自然是鼓鼓的,隻不過那通寶之上全是老百姓的血和汗罷了。

    解運頓時身上冷汗直冒,口中連連稱是,躬身而退。

    第三日上午,同一道軍令送至楚州(今江蘇淮安)。楚州刺史府長史手執軍令,與軍中士兵在州府城中找了半天,才在一群百姓之中找到了正說得眉飛色舞的楚州刺史兼楚州團練使——何敬洙。這一年,公元888年出生的何敬洙已是62歲高齡。

    何敬洙本是廣陵人,曾事楊吳楚州刺史李簡為軍校。李簡死後,事烈祖李昪為裨將,任過天威軍都虞侯、長步軍都指揮使等軍職,因在滅閩之戰中立功,被拜為楚州團練使。團練使,全名團練守捉使,自唐初設置,負責一方團練(自衛隊)的軍事官職。唐初設設有都團練使、州團練使二種,皆負責統領地方自衛隊,地位低於節度使。黃巢之亂後,藩鎮勢力更加強大,都團練使漸升為節度使。州團練使常由刺史兼任。

    任此職以來,何敬洙因為自己最初跟隨李簡在此起家,心中尤自感勵,日常若有民訴事者,立刻引入府衙,親自剖析曲直,人“皆厭服而出”,而何敬洙還經常微服巡遊裏巷,察民間之疾苦。這天上午,何敬洙在刺史府閑得坐不住,誰也沒有告訴,又是一個人微服溜出了府衙,見路邊有人爭執,立刻停下了腳步,撥開人群就進去了。

    何敬誅在人群中聽到呼喊聲,看到長史手中的緊急軍令,神色微變,立刻起身向周邊百姓施禮告辭,立即走出人群來。

    待到無人處,何敬誅背身展開軍令,細細觀看。

    何敬洙小心地將軍令折起,感覺周遭似乎正變得明顯起來。他抬頭看天,發現層層烏雲後麵正有刺眼陽光正在慢慢擴大,心中頓時大慰,口中不禁喃喃說道:“也許,我唐這軍事上的陰天也要轉睛了吧?”

    說完,他拍拍剛在席地而坐沾上的塵土,大踏步向刺史府走去。

    第四日上午,軍令送抵鄂州(今湖北武漢),直接呈至武昌節度使劉仁贍手中。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