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章 海戰論(2/3)

作者:夜聽雨過聲字數:7064更新時間:2019-07-21 21:55:57

    陳誨這個請教的姿態不僅讓林楓有點頂不住,側身避過了這個禮節,還吸引了周遭幾個正好趕來敬酒老將軍的注意。

    “陳大人,請稍候。林將軍,請問,現在的戰船是否均實現了尾向舵和水密隔艙?”林楓沒有直接回答,反而轉頭詢問林仁肇。

    “嗯,現在所有船隻均有尾向舵,海鶻、雙車、樓船等較大戰船建造時均采取水密艙隔開船艙。”林仁肇立刻答道。

    船舵的發明和使用,是中華民族對世界船舶製造和水上交通的一大貢獻。在典籍中,舵又寫作柁等,其名字始於東漢。劉熙《釋名?釋船》中說:“其尾曰柁。柁,拖也,在後見拖曳也。且弼正船,使順流不使他戾也。”這就說明了舵位於船的尾部,能使船糾正航向,不至偏離航線。

    中華民族在船舶製造方麵的另一個重大發明,則是水密隔艙。簡單地說,就是在建造船時,用木板、填料等把船艙分隔成互不相通的多個艙間,如果其中一個艙間被撞進水,不致灌進其他艙間,可免沉沒之災。從唐代早期起,中國木船均采用了水密隔艙結構。

    聽到林楓提到這兩個專業名詞,陳誨已知林楓不是信口開河,眼睛更加發亮地盯著林楓。

    “那我們想一下,有了水密艙這樣的造航技術,再加上以後的鋼鐵大發展,那麽,我們以後就可能發明出了更加高大寬闊的戰船,將陸軍精銳從水路、海路運至敵之後方,然後,一擊而中,改變整個戰場態勢!”林楓開始忽悠這些還沒有水陸聯合作戰概念的水軍武將們。

    林楓所提事情的本身並不離奇,這也是以前水軍的重大用途之一:運兵。但他提到的“海路”兩個字卻讓陳誨一怔,直接提出了開口問道:“茫茫大海也能運兵?迷失方向怎麽辦?耽誤作戰怎麽辦?”

    “林大人的招賢十題中提到過解決辦法!”站在後麵聽課的楚州節度使兼楚州團練使何敬洙接道。

    林楓趕緊起身,將自己的座位禮讓給幾位老將軍,但被拒絕了,隻是催促林楓繼續講下去。

    “正如何大人所講,林某在招賢十題中提到指向儀器和海圖正是為了未來海上貿易和海路作戰作準備,而海戰的另一個基礎條件是建造出足夠大的海船。如果未來,我們可以造出四十丈長、十餘丈寬的樓船呢?自然不懼海浪,且可多載兵。”林楓繼續往外拋大餅。不過,這些數據並不是林楓胡編的。據《明史?鄭和傳》記載,明代鄭和航海“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也就是說最大可達148米,寬60米,船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啟航。

    “如此大船?能造得出嗎?能航行得了嗎?”歙州刺史、奉化軍節度使皇甫暉驚訝地問道。皇甫暉本魏州人,於保大五年(公元947年)一月,在契丹滅晉後,以原晉密州刺史的身份攜家人逃至江南,投奔了南唐。皇甫暉一直率領陸軍,從未能想到水軍可以發展出如此巨船。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