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作者:張曦字數:2634更新時間:2019-07-21 21:56:56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蜀漢】諸葛亮《誡子書》 白話 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誌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長期刻苦努力而實現遠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誌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誌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節操高尚。年華隨著時間流失,意誌隨著時間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有益於社會而為社會所用,隻有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裏,到那時再反悔也來不及了。 家訓史話 諸葛亮在給哥哥諸葛謹的信中說到他的兒子諸葛瞻:“瞻今之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諸葛亮擔心的是:聰明過早外露,容易自滿自足,會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給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遠”。他給外甥的信也說:“誌當存高遠。夫誌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進一步教育後代澹泊明誌寧靜致遠的道理。 諸葛亮言傳身教,他自己就是絕佳的榜樣。諸葛亮曾經有一封奏書給蜀後主劉禪,談到自己家庭經濟狀況的安排:“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產,以長尺寸。老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公元月269年,晉統一了全國,為了收買人心,下令尋訪漢朝的名臣子孫,賜給他們爵祿。那時諸葛亮的兒子諸葛懷還在。他推辭說:“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衣食自有餘饒。材同樗櫟,無補於國,請得歸老牖下,實隆賜也。” 他在這裏說的經濟情況,和諸葛亮當年說的大致相同。 古訓今鑒 諸葛亮《誡子書》可謂是修身立誌古代家訓中修身立誌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勸勉兒子勤學立誌,修身養性要從澹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曆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誌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今天讀來依然發人深省。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