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百九十四章、非正規開局(2/5)

作者:鬼穀孒字數:16594更新時間:2022-06-04 00:56:10

    750毫米的降水量如果放到地球上氣溫最高的國家科威特去,也足以把那裏的沙漠全變成綠洲。

    之所以這麽高的降雨量還會導致幹旱,這又得繞到土地私有製上。

    土地私有製導致印度全國大部分土地都被少數人掌握,按照誰得利誰付出的原則,這水利工程的擔子自然落在土地主的肩上。

    印度的氣候得天獨厚,理論上一年可以種三季,但事實上因為洪澇或幹旱,往往隻能種出兩季,想把事實變成理論值,說起來無非就是“興修水利”四個字。

    這四個字說著很輕巧,可做起來很難。

    華囯從建國之後就一直非常重視農業灌溉水利工程,從五十年代至今,水庫、灌溉水渠的興建一直未停過。

    水利工程的興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一座水庫的興建,從國家到地方、地方上的百姓都需要出錢出力,可以說是集全國之力。

    興修水利的好處立竿見影,一修好就能顯現出效果,可回報期非常的漫長,投入的資金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收回來。

    從國家的層麵來看,興修水利不是單純的投入產出比的問題,還涉及到糧食安全乃至政權穩定的問題,有這兩大問題在,經濟賬隻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而從印度土地主的角度來看,這兩大問題和他們有毛的關係,他們要算的就是經濟賬,投入巨資興修水利,從兩季變三季,乍一看很美妙,等回本期一結束,利潤就會增加三分之一。

    理論上是這樣,可實際上呢?

    巨資具體是多少,有沒有超過土地主的身價,需不需要借款,回本期是多久,回本期期間印度的每年通脹率會是多少,回本期結束後盧比會貶值多少,國際糧價的未來波動會是怎麽樣……

    假設土地主是個很精明的人,那這些問題都是他需要考慮的,除此之外,他還會考慮到占地問題。

    一條水渠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從誰的土地上經過,自己被占去的土地多,是不是要讓其他土地主給點補償,工程款又該怎麽分攤,是直接按照土地麵積分攤,還是按照不同作物需要的灌溉水量細算,等等等等。

    就誰吃虧,誰占便宜的問題,想要爭吵出一個結果,保守估計七八代人應該已經入土了,除非有一個強有力的勢力站出來把土地主都按住,讓他們全吃啞巴虧,不然這事情根本討論不出一個結果。

    對精明的土地主來說,興修水利是有虧無賺的買賣,誰愛幹誰幹去。

    對不精明的土地主來說,大夥都別走,我給大家表演一下什麽叫一頓吃掉八頭牛……嘿嘿,獻醜了,今天胃不爭氣,隻能吃七頭。

    種兩季就能當土皇帝,咋地,種三季能當洋皇帝?

    再說,不知道土地寶寶也會累啊,一年兩季都超負荷了,還要來三季,不讓歇著也得來點化肥補一補啊,化肥呢?

    不知道小麥姐姐、長米哥哥、棉花表弟喜歡喝農藥啊,就知道讓它們快點長,咋不知道多喂點農藥呢?

    眼瞎啊,看不見隔壁的水稻大叔喝農藥喝的見到都想吐了啊?

    快點長,我長你老母。

    從印度當局來說,本就缺錢搞工業化,農田又大量被土地主掌握,投入大筆資金興修水利,很難把本錢從他們身上撈回來,太不劃算,還是把錢花在刀刃上更好。

    就因為誰也沒有動力去興修水利,所以印度雖然擁有耕地麵積世界第一,氣候適合種三季,又有豐富的降水量等多個優點,可糧食的單產量卻非常低。

    這也導致印度一直沒有徹底的解決溫飽問題,如果遇到大災就會有大批的饑民出現,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每年發布的全球饑餓指數一直把印度列在重度饑餓國家,按照世衛組織的標準,印度有將近四成的人處在營養不良狀態。

    當然,水利隻是導致糧食不足的原因之一,當前印度勞動力成本過低,土地主雇傭人種地的成本低到離譜,他們壓根沒動力(可能也不敢)引進機械化種植。

    印度有四成土地都是平原,非常適合開展大規模機械化種植,隻需要弄死一批“爹”,印度就可以一躍成為糧食過剩大國。

    從南易的角度來說,印度展開機械化種植不符合他的利益,也有悖於他蓬勃的愛國心、悲天憫人的偉大情操,所以,南氏在印度實現土地兼並後,同樣會絕口不提機械化。

    多招幾個農民,多解決幾個就業不好嗎?

    “每年的降雨都集中在6-9月,洪澇季是在夏天,洪水一退就要考慮抗旱,幹旱容易解決,打深井灌溉就行,洪澇難解決啊。”

    南易揉了揉太陽穴,難以抉擇心裏還有點模糊的想法。

    洪澇季可以培植水生作物或者幹脆養上四個月的速生魚,又或者幹脆休耕或者養四個月的苜蓿用來肥田。

    “算了,還是讓專業的去設計方案,我這個插秧係肄業的就不要不懂裝懂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