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030章 三河劉的葫蘆(2/2)

作者:撿漏不撿錢字數:5424更新時間:2021-08-30 19:24:08

    老者看起來有些瘦弱,但精神很好,嘴裏哼著沈愈聽不懂的小曲,等他唱累了,端起大號保溫杯喝水時這才發現沈愈在看自己,二人四目相接,沈愈頓時露出一個禮貌的微笑,並先開口問好:“老先生您好啊。”

    老者隻是稍稍點頭以示回應,然後又自顧自的哼起了小曲,明顯有些懶得搭理沈愈。

    沈愈尷尬的聳了聳肩,也大致知道了對方的脾氣,估計是個脾氣擰巴的倔老頭。

    不過敢掛三河劉葫蘆的招牌,這老頭有些不簡單啊!

    葫蘆器,又叫匏器。

    匏器中的匏[páo]字是古代人對葫蘆的一個別稱,匏最實用的地方就是從中間鋸成兩半做水瓢以及米瓢麵瓢。

    匏器則可以理解成葫蘆的一種深加工,將雕刻藝術運用到葫蘆上讓它具有觀賞性與實用性,價值也大大增加。

    葫蘆內養蟈蟈蛐蛐等鳴蟲,是從明代巢端明開始的,這位老先生自幼飽讀詩書,曾於崇禎九年中舉,明亡後,歸隱山林種葫蘆,然後在葫蘆小的時候用一些樣式精美的模具把葫蘆合在裏麵,等葫蘆長大了就變成了另外一種形狀,就好似現代的四方形西瓜一般。

    摘下葫蘆再經過一係列的精心製作,於是就有了各種最原始的匏器,後人也尊稱巢端明為“匏尊”。

    到了清代,鬥蛐蛐,鬥蟈蟈流行了起來,後來更是逐漸發展成一項不論貧富年長年幼都喜歡的休閑樂趣,葫蘆器也被歸於古玩雜項中去。

    這裏有一個重點,就是養鳴蟲的葫蘆隻是葫蘆器的一種,並不是所有的葫蘆器都是養鳴蟲的。

    葫蘆器的製作工藝日漸精巧,到了康熙年間的匏器工藝發展到了高峰,不但有各種葫蘆,還有籠,罐,以及筆筒、花插、杯、碗等。

    等到了清代鹹豐年間,靠近京城的三河出現了一位了不得的人物,這位叫做劉顯庭,他種出來的葫蘆與別人的不一樣,葫蘆本身較鬆,但是表皮異常的結實,用行話說就是糠胎,瓷皮,可說是製作葫蘆器的天生好材料。

    三河劉的葫蘆除了外表好看外,在處理內瓤的時更是有令人驚歎的技藝,蟈蟈進了三河劉製作的葫蘆後,就好似住進大別墅一般,叫的是異常的歡快敞亮,比鬥時戰鬥力驚人成為最後的勝者。

    蟈蟈,蛐蛐這些鳴蟲的壽命極短,短則三五月,多則七八月就會自然死亡,有傳說三河劉的葫蘆可以讓這些鳴蟲在裏麵安穩過冬而戰鬥力不減,當然這是真是假沈愈也無從得知,因為三河劉的老葫蘆在市麵上已經很難見到了。

    可以這麽說,三河劉的蟈蟈葫蘆在喜歡鬥蟈蟈的人中就是奇珍異寶般的存在,隻是因為受製於品種與種植技術的原因,三河劉種的葫蘆產量很低,每年的成品葫蘆多了不過數百個,少了僅僅有兩三百個。

    而製作葫蘆器並不是說做一個就成一個,還有因為各種原因造成的損耗,據說三河劉的成品蟈蟈葫蘆每年也不過數十個。

    一年上百個就算多的。

    這樣一來,葫蘆根本不夠那些買家的需求,所以在清代時三河劉的葫蘆就貴的出奇,往往要數百兩銀子一個,而現在老人這攤子掛出了三河劉的招牌,沈愈覺得有些驚訝,要真是三河劉葫蘆,早該被搶購一空才是啊!

    這時,顧青青已經把手串的錢算完了,因為價格還算合適,沈愈也沒有還價,這大熱天的老人做生意也不容易,為了幾十塊錢爭來爭去沒必要。

    “您這葫蘆多少錢一個?”顧青青指著手中包漿醇厚的一個葫蘆器對老人問道,看來她真的很喜歡手中的這個葫蘆器。

    老頭伸出一個巴掌然後又翻轉了兩下:“一千五一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