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章 三大劣跡(1/2)

作者:拾貝聽海字數:5620更新時間:2020-06-26 22:32:09

    接替首輔的是張四維,他任職時間不長,此後長期主政的是申時行。申時行是一位典型的學者型官僚,嘉靖四十一年(1562)廷試,因所對策論,詞劄兼美,被嘉靖擢為頭名狀元,授予翰林院修撰。萬曆初年,申時行就為萬曆所信用,雖不是開啟日講時的最初六位蒙師之一,但半年後便來到了萬曆的身邊,是擔任功課最多的講官,很受萬曆的信賴和倚重。萬曆三年(1574)時,萬曆就曾手書“責難陳善”四個徑尺大字,賞賜給他。但申時行為人城府極深,處世圓滑,性格懦弱,害怕得罪皇帝,從不強諫,順從聖意。申時行總是順著皇帝的意思做事,皇上總是稱申時行為“先生”,不斷賞賜些小禮物,執政的後期賞賜更加頻繁,超過張居正,但他不敢就接受,屢次上本皇帝才沒有封賞。

    萬曆空有一腔的雄心壯誌,朝廷事務事無巨細都必須按照他的意誌去做,又不能很好的實用人才,在後期有長期怠政,不能合理的擺布人才致使國家機器無法運轉,他又故意作亂,才導致來逐漸走向衰敗。他親政後急急忙忙幹的第二件大事就是為自己修建陵寢,曾四度親臨天壽山勘察,長達三十多年的修建,耗費巨資,使本來把本來富裕的財政拖向入不敷出的境地,這是他一生最不讓人稱道,最昏暈的舉動之一。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市郊昌平縣北十公裏的地方,這裏有一片連綿的青山,原名黃土山,是燕山的餘脈,屬太行山係。永樂皇帝把陵寢建在這裏,還將黃土山改稱天壽山,作為子孫世代營建陵寢的風水寶地。埋葬著明代的十三位皇帝。隆慶的突然死亡,讓朝廷的大臣們猝不及防,倉促之間,連一個像樣的陵寢都沒有來得及修好,還是張居正親自為隆慶皇帝選好的吉穴,這件事對萬曆的刺激很大。總是認為自己也會像父皇一樣突然死亡,就決定趁著自己青春年少,抓緊將陵寢修好。萬曆十一年(1583)正月二十三日,剛剛親政,萬曆給內閣下了一道諭旨,要於閏二月躬詣天壽山行春祭禮,勘選壽宮地基,起駕的時間就定在閏二月十二日。

    萬曆駕臨天壽山,首先按照明朝的禮節,拜謁各位祖宗的陵寢,又按照禮部的安排依次勘查了祥子嶺、潭峪嶺、勒草窪三處,每到一處都會認真勘察,仔細聽取各方麵人員的匯報,態度非常的認真細致,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但這一次考察,對這三處似乎均不滿意,無功而返,認為天壽山已沒有祥瑞之地,想到別處尋找,在眾大臣的勸說下,才勉強決定才讓大臣們在天壽山試一試。諭旨:要大臣們再相吉地二三處,畫圖貼說,進呈禦覽。這時,由於張四維回籍丁憂,申時行繼任首輔。申時行便和徐文壁會同禮、工部的徐學謨和楊兆一塊前往。回京後,徐文璧、申時行二人具名匯報了此行勘查的結果。

    九月初六,萬曆為勘定壽宮吉地,二度前往天壽山。決定壽宮吉地就選在大峪山,讓申時行隨即傳諭禮部和欽天監知道。

    吉穴已經選定,萬曆當然高興,一時興起,動用國庫的金銀大肆賞賜有功之臣,也處罰了一些辦事不力的大臣。

    為了得到兩宮皇太後的同意,萬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他又攜同兩宮皇太後和眾後妃從京城出發,隨行人員無數,幾乎朝廷全班出發,還有眾多的警衛人員,聲勢浩大,規模空前。萬壽山之行結果還是不錯,兩宮太後為兒子苦心孤詣選定的風水寶地連連頷首稱善,壽宮吉地才算最後確定。

    吉穴的選擇一波三折,又有人提出異議,於是,又第四次離京向天壽山進發。萬曆不辭辛苦,沿著黃山、寶山、大峪山東井平岡一線,再查看了一遍,認為寶山與大峪山同為吉地,礙於寶山介於二祖陵之間,不敢僭分,故依舊還定在大峪山。經過這一次折騰,萬曆已經看出民主集中製的必要性了,如果不趕快下定決心,就永遠不會定下了,到了該決斷的地方就必須決斷,千人做事一人當家,必要的獨裁還是要有的,他說;“今外廷諸臣為壽宮事爭言風水,夫在德不在險,從前秦始皇營驪山,何嚐不求選風水,結果不久就被掘開,選求何益?我祖宗山陵及卜於天壽山,聖子神孫,都當歸葬於此,哪來許多吉壤?我誌定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