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十一章 騎兵(1/2)

作者:屏峰書生字數:4272更新時間:2021-10-11 00:37:01

    馬鐙,曾幾何時,一個小小的發明扭轉了世界的戰爭史,從此戰車退出了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強勁的騎兵。

    從遙遠的晉朝到數十年以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整整兩千年都是騎兵的舞台。雖然亞述帝國在公元前就用戰士能在光滑的馬背上刺殺,但沒有馬兵的時代,即使在馬上穩定身形都要數十年的馬上功夫。而馬鐙的出現,能讓一個新手在幾個月內就形成基本的戰鬥力。

    現代的學者仍舊在為馬鐙發明的時間吵得喋喋不休,許多人認為西晉永寧二年的陶俑足以證實漢族人在司馬氏統禦江山的時刻,發明出了這扭轉乾坤的神器。但民間的質疑聲也針鋒相對,因為永寧的陶俑,其馬鐙隻有單個而非成雙,有理有據地推測,單馬鐙應該隻是輔助上馬的道具,而非沙場搏命的依仗。

    另一派認為後南京象山出土的東晉陶俑才能標誌著馬鐙統治力時代的到來,象山陶俑左右皆具馬鐙,同時代的北燕貴族墓裏也發掘出對應的雙馬鐙。馬鐙的出現讓騎兵的戰鬥力發生質的飛躍,本來人體的戰爭動能在百瓦級別,但是馬鐙讓馬的衝量附魔在了武器的身上,從而達到恐怖的五百瓦級別,即使是攜帶木矛的騎士,也能尋找甲胄的縫隙,刺入雙甲貫體的敵手之軀體,奪人性命、取人首級猶如反掌觀紋般輕鬆寫意。

    馬鐙提前一千年的問世,讓公子卬出盡風頭。台下的武弁怔怔地望著長矛的尖端,咽喉中愕然發幹,口不能言。公子卬的戰術動作已經完全出乎他能夠理解的範疇了。

    “長矛也能這麽厲害?撕碎三層布甲猶如探囊取物般容易。”短暫的失語後,士子們恢複了思維能力。按理說春秋時代的長戈如此盛行,有其一定的科學依據。

    如今正處於青銅時代的末期,鐵兵在春秋晚期到戰國初期在逐步被列裝到各個國家的軍隊當中。秦始皇兵馬俑證實了秦漢之交,青銅裝備還是占據了當時製式武裝的大頭,因為明聞後世的百煉鋼要到漢朝時代才逐步興起。

    相比於鋼鐵,青銅的質地就顯得太軟了。人類剛開發銅器的時候,用的還是純度很高的紅銅。這種金屬製備的武器強度差得一塌糊塗,動不動就變形、卷刃。隨著商朝人把錫元素添入配方,銅錫合金的硬度才逐漸得到改善,成為征伐東夷無往而不利的神兵——青銅。

    但即使添加了兩成的錫元素,青銅的強度和硬度遇上哪怕是布甲,也不大理想。為了克服這一特性,曆代工匠都嚐試改變錫元素的含量,以強行拔高青銅的穿甲能力。但這終將是徒勞,強度和韌性長久以來都是相悖的雙生子。

    錫元素超過兩成後,青銅的韌性就斷崖式下跌,不僅不能穿甲,砍在木製的戰車上,反而應聲斷裂——過剛易折就是這個道理。

    在商朝銅匠一籌莫展的時候,商朝士兵們發揮了他們的才智。既然冶金學上難得寸進,那就用士兵的力量來突破極限。矛和戈因此被部隊普遍采用,菱形的尖頭加上大力出奇跡,體格健壯的士兵在長期訓練後,還是能貫穿布甲、甚至銅甲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