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66章 救國之物(第一更,求訂閱)(1/2)

作者:無語的命運字數:4022更新時間:2022-01-22 20:15:42

    “要何賞賜?”

    麵對皇帝的問題,施奕文想了想,道。

    “臣有一個不請之請。”

    “你隻管直言。”

    皇帝的話讓諸臣無不是心生羨慕,這幾乎是等於告訴他,讓他任意開口要賞賜了,可這子又會要什麽賞賜呢?

    在眾人好奇的功夫,隻聽到施奕文道。

    “臣請朝廷在推行壓水井的時候,一並推廣種植紅薯。”

    “推廣紅薯?”

    朱由校詫異道。

    “紅薯又是何物?”

    別朱由校不知道,其它人同樣也不知道,也是一臉懵逼的模樣。

    其實啟六年的時候,紅薯,也就是“番薯”已經傳入中國數十年,它傳入中國是有據可考的,是在明朝萬曆二十一年,有福建海商陳振龍,在菲律賓做生意。他在馬尼拉發現當地有人種植有一種塊狀作物,大的像拳頭一樣,外皮是紅色的,脆甜多汁,生和熟都能吃,產量高,還不挑地。於是就把紅薯帶回到福建。

    不過這個引入路線,也曾引起過爭議,畢竟,紅薯也是作為食物由西班牙大帆船上帶到馬尼拉,又流傳到馬尼拉城附近農民之手,而馬尼拉城附近種田的百姓本身就是明人,早在萬曆初年就已經在當地廣泛種植,到底是不是陳振龍第一個帶回本身也有爭議,畢竟,除了這一線之外,還有緬甸傳入雲南,以及越南傳入廣東的法,就像南瓜傳入中國一樣,也是多線同期傳入。據後世考證,雲南、廣東、福建這三線的傳入,幾乎是同時進行的,是齊頭並進的。隻是陳振龍一線的傳入,史料記載更為明確翔實,且經過後世研究者多次考證評述,知名度與影響力也因之更高罷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陳振龍一線之所以被後人看重,其最重要的功績並不僅僅隻是引入,而是推廣,尤其是其後人憑借著為官之便,把紅薯推廣到了各地。陳振龍的第五世孫子陳川桂,就把紅薯引種到浙江地區。陳振龍的六世孫陳振元在為官時還帶著紅薯,到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區宣傳紅薯的好處,勸當地的百姓種植紅薯。最終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推擴,紅薯才成為除了麥子、稻米、玉米外的第四大糧食作物。

    而現在,施奕文要做的就是借著眼下的這個機會,把紅薯推廣到各地,把幾百年的過程的縮短一下。

    “回陛下,紅薯原產於海外,是臣從自呂宋帶到北港,目前在北港以及福建的一些地方也有百姓種植,紅薯產量高,且耐旱澇,每畝產量甚至可達萬斤……”

    施奕文倒是毫不客氣的把“引進紅薯”的功勞給搶了,功勞嘛……總是不嫌多的。

    還邊還不等施奕文完,那邊顧秉謙就驚訝道,

    “畝產萬斤,這怎麽可能!”

    畝產萬斤!

    一時間眾人無不是驚訝的睜大眼睛,畢竟,這會即便是江南精耕細作的良田,畝產也不過三四石,也就是三四百斤。至於北方,高梁也好,米頂多也就是一石半的產量。

    別是在啟年間,這是個文數字,那怕就是二十一世紀,這個產量也是很嚇人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