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13章 風起扶桑(1/3)

作者:雙刀火雞字數:6564更新時間:2022-03-04 06:13:21

    吳三桂祖籍南直隸高郵,萬曆四十年(1612年)生於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今遼寧綏中)。[1-2]

    出身於遼西將門世家,自幼習武,善於騎射。[3]吳襄耳聞目睹了明朝在天啟二年(1622年)如何在廣寧之戰中失利,遼東經略熊廷弼如何被傳首九邊,遼東巡撫王化貞如何下獄而死。吳三桂的生母不詳,吳襄奉旨調進北京,娶了祖大壽的妹妹為續弦。祖大壽是世居遼西的望族,吳襄成為祖大壽的妹夫,吳三桂成了祖大壽的外甥。祖、吳兩家的聯姻,使吳襄、吳三桂父子找到了堅強的靠山,也使祖氏家族的勢力更加壯大。吳三桂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等的教誨和影響下,既學文,又學武,不到二十歲就考中武舉,從此跟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開始他的軍旅生涯。

    崇禎二年(1629年),清太宗皇太極親率五、六萬大軍,避開明朝構築的寧錦防線,繞道蒙古直趨北京,史稱“己巳之變”。麵對來勢凶猛的清軍,朝野非議頗多,又恰逢皇太極設計反間,生性多疑的崇禎將袁崇煥逮捕入獄。關寧軍入衛以來受到不公正待遇已久:連獲廣渠門、左安門二捷,卻仍被當作奸細謾罵,在城壕露宿半月,京營從城上扔磚砸死三人,選鋒出城砍死六人,巡夜兵丁被殺或勒索,等到袁崇煥蒙冤,眾將士已是心灰意冷,皆言“以督師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輩在此何為?”竟不聽祖大壽號令,徑自向東奔去。崇禎四年(1631年)的大淩河之戰中,團練總兵吳襄率馬步四萬餘往援大淩河城(今遼寧淩海)祖大壽,結果吳襄臨陣逃脫,被削職。

    鎮守遼東

    崇禎五年(1632年)六月,為平息山東登州(今山東省蓬萊市)參將孔有德等兵變,吳襄隨副將祖大弼出征山東,最後孔有德從登州乘船渡海,投奔後金,而吳襄恢複了總兵職務。隨著吳襄官複原職,吳三桂也在當年任遊擊,時年20歲。[4]崇禎八年(1635年),吳三桂被擢為前鋒右營參將,時年23歲。[4]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任前鋒右營副將,相當於副總兵,時年26歲。[4]崇禎十二年(1639年),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方一藻、總督關寧兩鎮禦馬監太監高起潛,報請朝廷批準,吳三桂被擢為寧遠團練總兵,時年27歲。

    崇禎十三年(1640年),明軍與清軍在杏山(今遼寧錦縣杏山)附近的夾馬山一帶發生了一場遭遇戰。吳三桂在這場戰鬥中,表現出了其高超的戰鬥技能,拚命衝殺,與清軍血戰,但因清軍勇猛異常,最終以雙方互有傷亡收場。[4]崇禎十四年(1641年)初,清軍逐漸形成對錦州的包圍之勢。薊遼總督洪承疇與遼東巡撫丘民仰、吳三桂等再三商酌,決定冒險向錦州、鬆山、杏山三城運米。[4]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已投降的祖大壽在盛京收到吳三桂的來信,祖大壽將來信轉交皇太極,皇太極回信道:“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5]吳三桂在動搖中,雖然沒有降清,但是已經給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後路。春天,吳三桂奉命入關,馳援京師,抵禦第五次迂道入塞的清軍。行軍遲緩,到達時清軍已退,但是崇禎還是很器重他,感謝他來北京勤王。五月十五日,崇禎帝在武英殿宴請來勤王的吳三桂等,賜吳三桂尚方寶劍。九月,清軍繞過寧遠,打下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前後七八天,三座城池全部失陷,吳三桂的寧遠,成為山海關外一座孤城,已經失去戰略意義。[6-7]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