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2.二 元雜劇的體裁與結構(1/2)

作者:周遠廉字數:5636更新時間:2022-03-05 05:49:45

    前麵我們已經說過,雜劇的體裁必須是代言體。所謂代言體是對敘事體而言的,敘事體由演唱者敘述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代言體是由戲中角色的言行來展現故事情節的發展;敘事體可以由演唱者一人或數人敘述故事中所有人物的言行,而代言體,故事中有多少人物,就需要有多少角色來扮演。因而代言體比敘事體更加生活化。在結構上,雜劇由歌曲、楔子、賓白、角色、科範、砌末道具、題目正名組成。現分述於下。

    歌曲元雜劇中的歌曲是散曲中的套曲,每一套曲稱為一折,每一個雜劇通常以四折組成,少數也有五折甚至六折的,那是雜劇中的變體。每一折相當於現代戲劇中的一幕。那麽什麽是套曲呢?這是研讀關漢卿戲曲作品必須了解的。

    套曲是散曲中的一種形式。散曲是在詞和民間小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詩體,它分南曲和北曲,雜劇中歌唱的曲屬於北曲。散曲分“小令”、“合調”、“套曲”三種。因為散曲是用來歌唱的,所以它必須依據宮調音律來填詞。所謂宮調,是指樂曲基本音律的名稱,相當於現代音樂中的A  調、C調、D  調、F  調等。我國古代的音律,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聲,相當於現代音樂中的“1234567”。音律分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十二律。七聲乘十二律,可得八十四調;但在實際應用中隻有正宮、仲呂宮、道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六宮,和大石調、小石調、高平調、揭指調、般涉調、商角調、宮調、商調、角調、越調、雙調十一調。這些宮調都表現了不同的情緒:仙呂宮清新綿邈,南呂宮感歎悲傷,仲呂宮高下閃賺,黃鍾宮富貴纏綿,正宮惆悵雄壯,道宮飄逸清幽;大石調風流蘊藉,小石調旖旎嫵媚,高平調條拗滉漾,般涉調拾掇坑塹,歇指調急並虛歇,商角調悲傷宛轉,雙調健捷激嫋,商調淒愴怨哀,角調嗚咽悠揚,宮調典雅沉重,越調陶寫冷笑。在每個宮調中,還包括許多不同的曲調,也就是曲牌。每個曲牌都有自己的譜式,規定著一定的句式、字數、平仄和韻腳。如果對作曲有興趣的話,要了解每個曲牌的譜式,明代朱權的《太和正音譜》,對三百多個曲牌的譜式和平仄聲韻都有詳細的說明,可以查閱參考。

    我們知道,對平仄聲的掌握是件麻煩的事,這裏介紹古人列舉的三十二字掌握平仄聲的簡易方法,隻要能熟練地掌握這三十二個字的平仄,那麽其他的字就可觸類旁通。這三十二個字是: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十個字依次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字依次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字依次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不過北曲的平仄葉韻和詩詞還有些不同,北曲中的入聲字,“入聲三派”

    分別歸到平上去三聲之中了。曲的葉韻比詩詞寬,平上去三聲可以互葉,但曲的平仄比詩詞嚴,平聲要分陰平陽平,仄聲要分上聲去聲。這方麵也務須注意。

    以上我們講過曲有小令、合調、套曲三種形式,現在我們來講講這三種形式的體製:1.小令。體製短小,是一首獨立的歌曲,相當於一首詩或詞。它隻在宮調中選用一個曲牌。

    2.合調。又稱“帶過曲”,它是由兩至三首曲調組成的,但不能超過三調,以兩調最為通行。這兩三首曲調必須選用同一宮調中能夠銜接的曲調組成。

    3.套曲。通稱“套數”,又稱“散套”,也稱“大令”。它至少由同一宮調中兩支曲牌聯合組成一個整體,全套各調必須同韻,每套必須有“尾聲”,以表示一套的首尾完整,同時也表示全套結束。雜劇的歌曲就是套曲,每套一折。在雜劇中每折隻可一人獨唱,其他人物隻有對白,偶爾有其他配角唱的,也隻是尾曲。有的劇本,全劇由一人獨唱,演唱者都為劇中主角,末角唱的稱為“末本”,旦角唱的稱為“旦本”。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