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47.《尋訪:畫兒韓》篇外綴語(1/2)

作者:周遠廉字數:4548更新時間:2022-03-08 23:12:40

    《尋訪“畫兒韓”》在我的作品中,是較特殊的一篇。我一向不依靠采訪寫小說,更沒有使用現成故事作題材的先例。這篇卻是在較完整的素材上,加工改造移到紙上的。

    我有位戲劇界的老友,北京旗人。他的嶽父早年在北京一個當鋪當經理,退休之後又推薦他兒子繼任他的職務。這位少經理目空一切,年輕氣盛,得罪了文物業同行。同行就拿假古董(一件銅器)去當,把他騙了。他收下這東西後,左看右看,終於發現是個假的,急得想跳井,沒辦法,找到他的老子,老子把他臭罵一頓。就想出“畫兒韓”的辦法,把麵子找了回來(主要是找回名譽,倒不在賠錢上)。這位少經理我有幸同桌吃過炸醬麵。那時他已改行拉三輪,已不年輕,但氣仍盛。這故事,是“**”之前,那朋友酒後作為攻擊他內兄的材料講出來的。因為少經理剛剛把拉三輪攢的錢買了個舊縫紉機,卻又是個廢品。可見他不僅鑒別古物本事有限,鑒別“今物”也很二五眼。

    我聽了一笑,毫無要寫它的念頭。那時我尚不熟悉所要寫的人物,對文物行也缺乏知識,沒有創作衝動。

    “*****”中,無書可讀。我訂了些《考古》、《文物》之類的書刊,弄找些閑趣。退休無事,天天去陶然亭打拳運氣,結識了幾位文物界、戲曲界、八旗子弟作朋友。閑談之中,我學了不少舊北京的風習世故。有一位書畫業的朋友,和我交往多些。他提出要求,要我幫他把造假畫和鑒別書畫的經驗寫成文字,以供後人借鑒。我答應了,可總以為閑功夫有的是,沒有急於行動。去年春天我外出半個月,回來後在陶然亭便見不到他了。一打聽說是回鄉下看兒子,著了點急,得了腦溢血,死在鄉下了。我聽後失悔不及。本來我對他被排擠出文物界就有些不平,這一死更加惋惜。前兩年我們群中還死了個錢富川先生,也是位身懷絕技而無處可使的戲曲界老人。我就想寫篇東西,引起對人才的重視和珍惜。

    在構思中我想到了朋友講的那個故事。這時與十幾年前不同了,我有了自己的生活積累和人物儲備。拿這故事來表現我熟悉的生活,塑造我記憶中的人物,稍加改造,為我所用,一切都活了。我不懂銅器。可是亡友教了我些書畫的知識。那五、盛世元、甘子千我都有活人作模特兒,寫來得心應手。陶然亭的朋友甚至能指出誰是照著誰描下來的。

    這表明了一點道理:生活是基礎,人物是核心。沒有自己的生活積累,人物記憶,隻憑編一個或是聽一個奇巧故事,難以寫出像樣的小說來。故事隻是個空架子,隻有與作者生活合了拍才能活用。

    為了考驗細節的真實性,一九八〇年八月我在火車上,對畫家範曾同誌講了這個構思。他聽後沒找出破綻,可是說外國有部小說和這故事相似,但那物件不是畫,而是珍珠。哪一國的,什麽年代的,他忘記了。這很掃我的興,一度想放下不寫了。後來我又說給幾個讀書多的人聽,問他們可曾知道那篇外國作品與此相似,誰也沒說出來。我仔細想了想,還是寫:管什麽寫沒寫過,我自信畫兒韓、那五、甘子千等人物是我獨有的。故事或許有相似處,人物、細節我決不會與人雷同,別人也絕對不會與我雷同。別人可以寫得比我好,但絕寫不成我這個樣。好比賣豆汁,你的酸裏帶甜頭,我的酸裏帶苦味。這樣才有百花齊放,盡管愛喝苦豆汁的人少點兒。我如果在動筆前發現有人寫了或正在寫類似的作品,題材再好我也放棄。我已構思成熟的東西,隻耳聞與人類似,並無實據,就沒必要管他。但由此產生了第二個想法,即作者必須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語言,甚至自己的人物,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樣才有作品的存在價值。我沒有作到這一步,但在向這方麵用勁兒。由此又聯想到第三條,采用較現成的素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有的故事原型很好,但對我不合適,我就不寫。兩年前,有個作家講了個故事,叫我寫,我說寫不了。後來由王蒙同誌寫了,寫得十分精彩,原因是對了他的路。我要勉強寫,敷衍成篇或許也能發表,但勉強作自己不拿手的活,何苦來呢?白糟蹋一個好素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