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48.雅俗由之(2/2)

作者:周遠廉字數:3456更新時間:2022-03-08 23:12:41

    寫小說要“引人入勝”,文章得能“上口”,這種理論我是頭一回聽說,但從此也就養成了個習慣。寫小說從結構時就從讀者角度想一想,怎麽個章法讀起來有趣;寫完了念兩遍,看看把話說利索沒有。把老舍和趙樹理列為“通俗文學家”是近年來文學新潮中的論調,那年頭還沒這個說法,我想即使有,我大概也會向他學習,別管什麽家,文章寫到老舍、樹理的份上極不易,不信試試。

    其實我年輕時倒是極想混入雅群的。那時我讀西洋文學,特別是蘇聯很入迷,認為樹理同誌式的小說手法有點不時髦。所以在寫作時我極力想把自己打扮得新潮一點,明明是“一條白狗”,我得寫成“狗,白色的!”“他正在吃飯”得寫成“正在吃飯的他。”覺得這樣才時髦,才夠派,也就是才“雅”。大家看看我的《在懸崖上》,就知道我以上交代屬實,後來,具體說是二十多年後,年歲大了,書也讀懂一點了,再看自己這些裝腔作勢的文章才感到害臊。從此就立下兩個宗旨,中國人寫小說,頭一條要把中國話說得像中國話。這麽條簡單道理弄了半輩子才明白。辦起來更不易,得下點功夫。二,小說是敘事文學,中國人敘事有中國人的習慣,怎麽敘得叫人愛聽,想聽是個學問。當然要學習外國同行的長處,但以學得看不出出處為上,這樣弄了幾年,有人認為我的小說有點看頭,有點特色了,我自己也覺得不像“三高”的翻譯文字了(三高者高植、高名凱、高莽也。他們三人的譯作我讀得最多),暗自感到點安慰。大概也就因為如此,才有了點民族化、大眾化的意趣。我讀過一些被認定為“通俗作家”的作品。老的如張恨水、劉雲若、宮白羽,新的如金庸、梁羽生,有幾位還有幸相識,我很欽佩他們的作品,論功力、才情、學問,都不可多得,不是輕薄幾句就能抹殺、自命不凡就可超過的。

    我向來怕介入爭端。說以上這些,也隻是表明自己的觀點。並不意味著我不讚成別人有另一番解另一套作法。中國如此之大,刊物甚多。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不必有你無我,黨同伐異。有這工夫花在寫作品上比花在宣傳主張建立門戶上強,這是我個人的主張。

    1989.7.16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