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679章 淡水透鏡體(2/2)

作者:努力大閘蟹字數:4096更新時間:2023-02-08 13:14:52

    李軒有些驚訝,“不少常住人口?”

    小譚點頭,“二零一六年,地質勘探人員在永暑島上的多處地方發現了地下水資源,不僅儲量大,而且水質較好,可以直接飲用,自那以後,上邊的常住人口就越來越多。”

    “這個我倒是知道,當時有聽說過,好像是說永暑礁的地理結構是澹水透鏡體。”李軒說道。

    澹水透鏡體是一種特殊的地質構造,多數形成於珊瑚礁海島。

    在一些小型珊瑚或石灰岩島嶼和環礁的地下,會有一層漂浮在較稠密海水之上的凸透鏡形澹水層。

    澹水透鏡體主要是靠降水補給滲透進小島土壤並向下滲透達到飽和區。

    永暑礁原來是一片暗礁,由珊瑚和其它造礁生物在長期地質年代中營造而成的海底隆起構造。

    一開始,永暑島的島礁的底部是年代久遠的溶蝕灰岩,上麵的溶洞和孔隙發育非常好,滲透性強,海水容易通過,無法形成澹水透鏡體。

    但隨著人工島礁的建設,挖泥船將周圍的碎珊瑚和淺地表岩層砂石集中,形成了一個低滲透性地層覆蓋在老灰岩地層之上,這樣一來,海水就不再容易滲入了,地表積累的雨水卻容易留存,這使得永暑礁具備了形成澹水透鏡體的基本條件。

    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有了兩個地層接觸麵作為一個水質過渡帶,還必須具備一個條件,就是這個澹水容器要有一個足夠大的容器開口去承接雨水從而轉化為地下水。

    這就要求島礁的麵積要達到一定規模。

    很多島礁由於陸地麵積過小,無法積累足夠的雨水。

    但永暑島在經過填海造陸後,麵積已經非常大了,澹水透鏡體的形成寬度已經滿足要求。

    再加上永暑島的年平均降雨量在超過一千毫米,大量雨水滲入地下。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內嵌於永暑島的澹水透鏡體。

    澹水透鏡體的密度小於海水密度,又由於新老地層過渡帶的存在,地下澹水漂浮於鹹水之上。

    由於壓力不同,這片澹水區域邊緣薄,中間厚,宛如一個透鏡體形狀,澹水透鏡體也就由此而得名。

    小譚微笑道:“澹水透鏡體對於島嶼上的人類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它會出現在一些看似不可能有澹水資源的地方,永暑礁存在澹水透鏡體,自然就有了人類定居的基本條件,自然而然的,常住人口也就越來越多了。”

    李軒微微搖了搖頭,“但是澹水透鏡體並不是取之不盡的,它依靠季節性的降水來補充自己的地下含水層,是在幹旱季節,澹水透鏡體也會大大萎縮,特別是在有人開采地下水的時候。”

    “可是永暑礁的降水量多啊,年降水可達驚人的一千三百毫升,對一座海島來說,這真的算得上是澹水資源儲備非常豐富了。”小譚笑著道。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