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340.第三百四十一章 禦書閣中又生事(1/3)

作者:離人望左岸字數:6996更新時間:2022-03-24 05:59:48

    既有孫誌孺夫婦出麵調停,戴秉中也終於選擇了息事寧人,當然了,孫誌孺又不是仗勢欺人的,便是邀請了戴秉中來支持詩會,這才消停了下來。

    能夠支持詩會,這是莫大的榮耀,雖說隻是文壇上的民間活動,但這虎丘詩會的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

    孫誌孺給足了麵子,戴秉中這邊自然就好說話了。

    不過李秘此時卻疑慮重重,因為需要驗證總督莫橫欒兒子的血型,他才決定用製造顯微鏡,早先也是想請項穆和石崇聖幫忙而已。

    至於孫誌孺這個奇人,乃是石崇聖舉薦出來,而後才前往虎丘拜訪,如此才產生了交集。

    這也意味著,若是孫誌孺早有所謀,那麽石崇聖必然也有份參與,要麽便隻是孫誌孺見到李秘之後,才開始了暗中調查李秘。

    若是後者也就罷了,李秘自然會警惕行事,若是前者的話,也就說石崇聖一直是不懷好意的,李秘也不知道會留下甚麽隱患。

    當然了,李秘還是願意相信石崇聖的,他也不可能隻憑著孫誌孺的一句話,就判斷出孫誌孺到底是何居心人,更不可能如此便武斷地認為孫誌孺是群英會的人。

    李秘也不好不賣這個麵子,既然孫誌孺夫婦都已經出麵了,他們也不好再離開,隻好老老實實跟著參加了虎丘詩會。

    早先這些文客們自是不太樂意的,因為李秘等人如何看來,都不像是肚裏有墨水的人。

    尤其副理問之類的分明隻是低階流官,又不是進士出身,自是受不得太多的敬意。

    可孫誌孺道出隱秘,聲稱李秘是那首《對酒》的作者,意義可就不同了。

    在文壇之中,到底還是要拿出作品來說話的,不少人混跡文壇,參加各種各樣的文會雅集,卻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自家寫的東西無法受人傳唱,再如何也混不出個名堂來。

    而這首橫空出世的《對酒》詩卻獲得了極好的聲譽和極大的傳唱度,這就是李秘的成績了。

    大明朝可不如唐宋,科舉製度成熟之後,朝廷也是重文章而輕詩詞,主要還是考驗八股文,詩詞在科舉上占的分量非常非常少。

    科舉考試已經成為了文人士子登堂入室的唯一捷徑,所以並沒有太多出眾的詩詞大家。

    那些個詩詞了得的,通常在朝堂上也不會有太大的建樹,比如唐伯虎之類的人物,便是如此了。

    也正是因為大環境如此,所以難得出現一首傳世佳作,才會流傳得如此火熱。

    再者,大明朝中後期雖然出現了不少農民起義之類的內亂,但並沒有太大的戰爭,世道還算太平,官場腐朽,權貴浪蕩,社會風氣萎靡不振,文風上自然也就歌功頌德,粉飾太平。

    而李秘這首《對酒》卻寫出了沙場豪情,更是難能可貴,甚至有人認為,這是繼戚繼光寫出“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之後,唯一能入眼的傑作!

    李秘也是沒想到,自己當初為了應對王士肅而抄來的一手詩,今日能夠成為緩解窘迫的引子,也是低估了大明文壇這些個文人們的情懷。

    無論如何說,有了《對酒》,文人們對李秘的態度也不同了起來,不過李秘和甄宓等人到底有些格格不入,也就沒人敢來叨擾。

    李秘也見識了傳說中的虎丘詩會的魅力,文人的修齊治平,他們隻做到了前半,後半卻是連提都懶得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