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64章 利歸於“民”?(2/3)

作者:肥鳥先行字數:6022更新時間:2022-09-25 21:34:41

    劉宴也說道:“確實沒錯,文章開篇說農業乃是國家之本,這倒是沒說錯。”

    “勸耕勸農,這是大義,這篇文章站在大義之上,也算是立於不敗之地了。”

    楊炎也點點頭,這就是文章的高明之處了。

    文章從農業入手,認為農業是大唐立國之本,府兵授田是大唐能夠從隋末亂世中崛起的根本,提出了農為先的概念。

    關於這一點,大唐的讀書人都是認可的,廣大的百姓也都是認可的。

    接著文章引申出,既然農業是根本,那麽建寧王命令霸府專營鹽鐵,這就違背了農業為先的國策。

    霸府都是如此,那麽百姓隻會上行下效,不再從事農業生產,而轉過去參加工商業。

    如今在沙州和瓜州,已經有不少百姓放棄耕種,而選擇進工坊打工。

    這等於破壞了大唐農業的基石,給百姓們起了不好的表率作用。

    關於這個論點,劉宴和楊炎都沒有異議,如今三州工商業繁榮,但是百姓也人心浮動,不願意好好的種田,這也是劉宴和楊炎一路上的見聞,文章倒是沒有誇大其詞。

    這時候,文章筆鋒又是一轉,這一次文章講的就是“利”了。

    這倒是讓劉宴和楊炎眼前一亮,君子恥於言利,自漢代獨尊儒術後,敢於公開言利的讀書人可是不多了。

    韓公子文章的第二段,講的就是這個“利”。

    霸府控製山川礦澤,專營鹽鐵,這就是將利抓在官府的手裏,而韓公子認為這就是“與民爭利”。

    朝廷爭奪的百姓的利,這自然是和幾百年儒家的理念不符的,韓公子認為,官府控製山川礦澤,壟斷了鹽鐵,官府的參與經營,久而久之貨物的質量必然差,態度也驕橫,甚至還會用這些官府的商品來盤剝商人。

    而百姓也需要為鹽場和礦場來服徭役,這又是進一步的壓榨百姓。

    所以韓公子提出,官府應該放開對山川礦澤的掌控,放開鹽鐵的專營,讓百姓來承辦鹽場礦山,將“利歸於民”。

    曾經做過河西節度使府掌書記的楊炎說道:“朝廷做事,確實和韓公子所說的一樣。河西節度使府下的鐵礦,每年征發上百的徭役,礦場每年死傷者無數。”

    “而且管理鐵礦的官吏上下盤剝,年年虧損,產出的鐵礦石根本無法冶鐵,節度使府的軍械監都要從別州購買鐵礦石鍛造兵器。”

    “而節度使府的軍械監也是,打造的武器粗糙,甚至有些武器一砍就碎,還不如民間打造的殺豬刀鋒銳。”

    劉宴也點頭說道:“第五琦大人去了江淮主持鹽業專營,將鹽場化為朝廷所有之後,也造成了江淮鹽荒。官辦的鹽場確實內耗嚴重,產出的鹽質量也不高,還經常會攤派鹽商購買。”

    不過劉宴還是支持第五琦在江淮實行的“鹽場歸公”的政策的,也正是有了鹽這個斂財的手段,第五琦才能在江淮百姓沒有感覺到稅賦加重的請款下,籌措了大量的軍械糧草金錢,然後源源不斷的運送到鳳翔府,供應大軍打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