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8章(1/4)

作者:王雨字數:10420更新時間:2022-06-16 14:08:45

    1933年元月的重慶,天氣嚴寒,凍得人臉痛手痛腳趾尖發痛。此時裏,重慶江北青草壩的長江岸邊站著兩個頂風人。一個是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一個是民生機器廠廠長李劼人。穿棉襖的他倆都哈氣暖手、跺腳熱足,兩張臉都被凜冽刺骨的江風吹得紫紅。他倆身後是民生機器廠的廠區,下遊不遠處是挨江的修船造船用的船塢。

    “作孚,這裏跟近在咫尺、人氣鼎沸的朝天門相比,顯得沉寂、荒蕪,你啷個把廠址選在這裏?”比盧作孚長兩歲的李劼人笑問。

    “老懶,你問得好。”盧作孚笑答。老懶是李劼人的筆名,盧作孚跟他在成都的報社共事時,是保路運動、反帝鬥爭中的戰友和好友,“確實,這青草壩方圓不過兩裏地,既無樓堂館所,亦無風景名勝。可我和第一任廠長陶建中就是看上了這個地方,圖的就是它位於兩江交匯處,方便航行兩江的輪船停泊。此地臨近朝天門碼頭,天然為重慶門戶,更主要的是它依山傍水、河灘開闊,便於修船造船。”蹦跳著熱身。

    “這倒是。”李劼人說,也蹦跳著熱身。

    “你看,現今是冬天枯水季節,可是,堆上木墩還是能夠作業;夏天洪水季節呢,鋪上浮筒船塢就可以開工。當然,跟上海那大型船廠相比,這裏條件不免簡陋,但有了這個舞台,民生公司的船業便大有可為。還有,這青草壩挨山,我想了,如是戰事打到重慶來,我們還可以挖些個能夠容納上千人的山洞,既能躲空襲,又能不停生產。”

    李劼人笑道:“作孚,你還想得遠呢。”

    盧作孚道:“劼人老兄,一是這個廠來之不易;二是民生公司還得發展,必須得保護好這個工廠。建廠之初吧,隻有4台車床10來個職工。現今,已經有近300職工了,機器也增加到40多部,車、刨、銑、鑽,應有盡有。年修船量從5年前的一兩艘增加到現今的20多艘。劼人,你這個廠長的功勞大呢!”

    李劼人搖頭笑:“我是半路上車,揀了個落地桃子。作孚,主要是你主事有方,這工廠的發展跟你那統一川江航運、壯大民族航業的發展戰略相輔相成呢。”又問,“呃,你咋想到要挖山洞?”

    盧作孚道:“三年前,我帶考察團遊曆東北,見日本人在東北之所作為,才憬然於日本人之處心積慮,才於‘處心積慮’這話有了深刻的解釋,才知所謂東北問題者十分緊迫,國人還懵然未知啊。”說了他東北考察之觀感。

    李劼人聽後,點首道:“作孚,為兄佩服你這遠慮。唉,我們現今這個戰亂不止的國家,惱火啊!”

    盧作孚道:“是惱火。根本有為是需要辦法,是需要整個國家的辦法,是需要深謀遠慮的長時間不斷的辦法……”

    二人說著,去下遊那船塢慰問了正忙碌著維修輪船的工人們。又回到廠區,挨個巡視車間和設計室,一一對員工給予問候。兩人都很振奮,尤其在設計室呆了很久。盧作孚希望設計室的年輕技師、技術員們勇於創新,設計、製造出民生公司自己的輪船來。走出設計室後,盧作孚巡看陳舊、簡陋的廠區房屋,歎道:

    “劼人,我們現實條件還太差,可不比你那在成都的居所‘菱窠’啊。”

    李劼人道:“我那居所不過是個小庭院,而這裏有浩瀚長江為伴、民生輪船為伍,是個大世界呢。”

    盧作孚笑:“文人就是會說話。”又道,“呃,劼人,我有一點不明白,你啷個把你那住所取名‘菱窠’?”

    李劼人笑道:“‘菱’是當地地名‘菱角堰’的簡稱,‘窠’嘛,是因其小也。”

    “那地方不錯,院中一汪月牙形的碧水倒映古屋,水裏可見遊魚,長有桃樹、野草,還聞有小鳥鳴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