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59章(2/4)

作者:王雨字數:10682更新時間:2022-06-16 14:08:58

    這天晚上,朱正漢領了西裝革履的古耕虞來到新寧招待所盧作孚住屋。老朋友相見,盧作孚格外高興,握了古耕虞的手說:

    “耕虞,你這個‘豬鬃大王’現在可是外貿專家了!”

    古耕虞笑道:“專家說不上,商人,商人一個。”

    兩人一番說笑,古耕虞不笑了,說到了正題。牽線人的古耕虞特地來領盧作孚再次去與一個人晤麵。盧作孚的心撲撲跳,對古耕虞說:

    “耕虞,謝謝你讓我認識了他,我立馬就去見他!”

    “好,那就走。”古耕虞起身說。

    “走。”盧作孚起身道。

    古耕虞是領盧作孚與中共駐香港代表張鐵生再次晤麵。晤麵地點不在新寧招待所,也不在公司辦公室,而是在停泊港內的周海清任船長的“虎門”輪上。在整個駐港期間,盧作孚一直同中共黨組織保持著聯係,晤麵處還有“石門”、“祈門”輪。這些情況,隻有極少數人知道,其他人是不曉得的。

    海風陣陣,濤聲嘩嘩,繁星點點。

    張鐵生與盧作孚來到一間客艙密談,古耕虞與二人拱手告別回自己公司去,朱正漢在艙外把門。張鐵生是中共港澳工委的地下黨員,早在41年,盧作孚就對他有所了解。當時,不少名人都在香港辦進步報刊,如鄒韜奮主編的《大眾生活》;茅盾主編的《筆談》、《文藝陣地》;鬱風主編的《耕耘》;張明養主編的《世界知識》。也有張鐵生主編的《青年知識》。還有中共駐港負責人廖承誌定名的《華商報》,總編輯胡仲持、夏衍等人參與主持。加上先前遷到這裏的《大公報》、《申報》、《立報》、《光明報》。形成的輿論氛圍,給燈紅酒綠的香港帶來了濃厚的抗戰氣息。這些報刊登載的社論、文章乃至小品令人耳目一新。如鄒韜奮發出的抗戰吶喊,喬冠華撰寫的國際形勢分析,夏衍、茅盾筆下的文藝作品與評論,胡繩闡述的思想理論問題,丁聰創作的漫畫等,都影響了海內外。當年在香港出現的這個特殊文化現象,使“文化沙漠”頓時變成“文化綠洲”。盧作孚很愛看這些報刊,受益匪淺。

    “……這就是民生公司麵臨的諸多困難。民生公司眼前要辦的事情太多,要解決的問題麻煩。當然,我們當全力解決,應該也必須解決。”盧作孚說。

    “我們會全力幫助。”張鐵生說。

    盧作孚點頭,充滿信任:“謝謝。”

    張鐵生深情道:“周恩來總理親自指示,一定要安排好你去北京的事情。我已經與何逎仁先生商量了一個你去北京的初步方案。”

    盧作孚兩眼放亮:“逎仁從北京回來對我講了。”這之前,盧作孚已經派民生總公司人事室主任何逎仁到北京,作為他與中央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保持工作聯係的常駐北京的代表。

    張鐵生道:“你離港去北京的一切準備工作,都是在我黨組織的縝密布置下秘密進行的,必須要確保你的安全。”

    盧作孚深為感謝:“有勞了!”

    張鐵生端起茶杯:“來,我以茶代酒,祝你早日平安去北京!”

    盧作孚也端起茶杯:“我也以茶代酒,再次感謝!”

    人逢知己千杯少,兩人邊喝茶邊擺談,說了許多,話題廣泛,談及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經濟、文化建設問題。

    盧作孚說:“我呢,曾經有過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張鐵生期望道:“說說。”

    “我早先說過,根據世界的最高紀錄作為目標,根據國內的目前狀況作為出發點,所有的產業運動、交通運動、文化運動、國防運動,其方法、曆程、所到達的最高紀錄,應該通通收集起來、整理起來,擺在全國人麵前,擺在關心全國問題的人的麵前,使明白什麽樣是現代的國家,如何才能夠立國於現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