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集(一)(1/2)

作者:笑罵字數:5774更新時間:2019-08-08 07:37:54

    ["張揚之所以要去淮海市,是因為這裏給了他一段五年刻骨銘心的人生,這裏是他夢開始的地方,更是他轟轟烈烈初戀的地方,城裏有著深愛他這個來自窮鄉僻壤的毛頭小子,不惜跟爸媽鬧翻的如花似玉的未婚妻。五年來他們曆經風雨,排除萬難,矢誌不渝地廝守著,演繹著聖潔唯美的愛情故事。淮海市成了他地地道道的第三故鄉。這個故事要從他那年高考複習說起。他的第一故鄉是江蘇泗洪,也是他的祖籍,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特產螃蟹和銀魚全國盛名,享譽海外。第二故鄉是外公家所在的江淮省六水縣。六水縣因境內有六條河穿過而得名,也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特產螃蟹也聞名全國。張揚家和外公家都在農村,同用一湖水,共享三條河,相距僅四公裏,但屬兩省兩縣,也都是貧困縣。

    他家所在的天子鎮盡管水產豐富,但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產生不了多大的經濟效益;盡管土地肥沃,但人多地少,增產卻又不增收;盡管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改革春風年年勁吹,但直到八十年代末也沒喚醒這片沉睡的土地,更沒開化這裏樸實的民風,老百姓依舊沿襲著幾千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裏刨食的生活方式。倒是鎮領導的思想衝動開化過,解放過,也試圖改革過。他們積極響應上麵的號召,大力發展什麽鄉鎮企業,在鎮上轟轟烈烈地開辦電池廠,光廠房就建了幾十間,上麵來檢查的領導說:“搞得不錯,應該推廣。”有門子的人,托關係走後門準備在家門口進廠當工人,這對世世代代耕作的農民可是一件體麵光鮮的活,甚至他們幻想成為工人,就意味終身抱定了個鐵飯碗。可籌備了兩年多,最終連一節7號的電池也沒能生產出來。聽說廠裏確實有兩節電池,一節是廠長,一節是會計,他們的鼻子一個是“ ”極,一個是“-”極,對著一頂,他們自己家亮了,廠子卻滅了,反倒給這裏增添了一塊黑土地,卻又巧奪天工地連同外圍月牙狀的天子湖,構成一汪清純的秋波——不得不驚歎鎮領導們是天生的藝術家。

    後來鎮裏又集資成立水產養殖有限公司,主要養殖螃蟹,結果村民的股本跟著成熟的螃蟹被運走了,就再也沒回來,倒是總經理從形體和行為上遺傳繼承了螃蟹的基因,變得肚大腰圓到處橫行了。但不可否認,螃蟹養殖點亮了村民的致富的新思路,那就是交通不便,就必須養殖耐活的水產品,這也是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留給當地百姓的唯一一筆寶貴遺產。

    經曆這兩件事情,本就膽小的農民,誰也不敢再相信鎮領導了,但“窮則思變”是鐵定的法則。多子多福盡管有點過時,但對於這個河流縱橫,湖泊星羅的水鄉來說,多子真的就是人多力量大,勞動力多的人家,男孩上到小學畢業至多初中畢業,能記名算賬了,女孩通過掃盲能分清男女廁所和WC,就可以充斥到家庭的勞動大軍裏。村民在天子湖裏用網箱和漁網圈起一個個“湖中塘”,還有的在湖邊挖土造塘,紛紛搞起了水產養殖,賺得缽滿盆滿。象張揚家兄弟三人都賴在學校裏的實屬罕見,自然也就失去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致富的機會,越發地成為村子裏的破落戶。

    高一學年結束的暑假裏,張揚外公捎話來,叫張揚及其父親到他家去一趟。去了之後,外公直截了當地對張揚父親說:“我想把飛揚的戶口和學籍都轉到我們這邊來,遷到成林的名下。”張揚的父親一聽就急了,說:“飛揚是長子,哪有過繼長子的道理。”他急是有道理的,張揚大舅母下放知青回城,因張揚大舅自覺大字不識一個,恐怕到上海鬧笑話而死活不願意跟隨返城,便離婚帶走了孩子,以至於張揚大舅成了光杆,後又染上賭博的惡習,弄得遠親近鄰沒一個沾他,現在要把張揚過繼給他,張揚父親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什麽過繼不過繼的,你都想什麽呢。”外公喝斥著,接著又說:“我隻是為孩子的前途著想。你想想飛揚就是在你們那邊考上大學了又能怎樣?你們那邊有關係嗎?能幫襯上的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