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百三十八章 親兒子駕到(1/3)

作者:離人望左岸字數:7106更新時間:2022-06-23 10:03:12

    古時科舉考試雖然一度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糟粕,八股文更被斥束縛禁錮自由思想的毒瘤,但這些都是明清時代才變得泛濫起來,在大焱,科舉製度確實是最適合當時政治環境的一項掄才製度。

    大焱的科舉除了進士科之外,還有九經、五經、三史、明經、明法等科別,類似於後世的分科高考。

    諸如三史,考的是《史記》、兩《漢書》和《三國誌》,相當於後世的曆史專科考試,明法則是法學考試。

    當然了,這些都屬於旁枝末節,士子們其實最看重的還是進士和明經兩科,兩大科之中,又以進士為最,報考人數也是最多,最受歡迎。

    因為中了進士之後,仕途將一片坦途,一路清流,幾十年的打熬之後,往往能夠宣麻拜相,也就是說考進士是當總理的必經之路。

    至於其他小類別的科舉,即使考中了,也隻能當個相關專業的業務官,很難真正手握大權。

    除此這些常科考試之外,還有官家親自主持的製科考試,如果說進士和明經科是百裏挑一,那麽製科考試便堪稱萬裏挑一,難度更大,經過了選拔之後,前途更是不可限量,大焱史上許多名臣,都是從製科考試出來的。

    除了這些,還有專門為有官人準備的別頭試,難度要小一些,但也能夠讓那些已經有官身卻因為沒有進士出身而得不到大前途的官員,獲得科舉考試的出身。

    總而言之,大焱的科舉製度為文人學子提供了一條終南捷徑,但這條捷徑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不可謂不激烈,想要東華門唱名,一朝成名天下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陳公望乃進士出身,但在官場蹉跎半生,碌碌無為,也隻能走學究大儒的路線,但苦心栽培的兒子陳繼儒卻在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未丁憂之前已經判從六品的江寧府少尹,可謂青雲直上。

    江寧也就是後世的南京,而大焱此時的南京卻是宋州,大概是後世的河南商丘。

    在大焱,隻有首都汴京、諸如洛陽這樣的陪都,以及江寧這樣的一些要緊之地,才會設“府”。

    江寧乃江南重鎮,轄江南東路各地,又是繁華大城,是故設了江寧府,江寧府少尹這個職位,毫無疑問是讓人垂涎的,陳繼儒此時丁憂,說活生生將仕途葬送也不算過分,他的心情自然可想而知了。

    他與陳公望對待官場的態度一直有著極大的分歧,陳公望也不希望兒子鑽營官場,然而陳繼儒卻立誌要為國為民獻策獻力,多年來兩人之間也逐漸疏遠了。

    縱使如此,當上了江寧府少尹之後,陳繼儒曾經三番五次要將陳公望接到江寧,因為他不希望被人罵不孝不仁,但陳公望卻習慣了安居一隅,兩相較勁,一直未能成行。

    陳繼儒也因此背負著極大的壓力,暗地裏還有許多人巴不得將他擠走,父親卻一點都不配合,陳繼儒對父親陳公望也是腹誹許久。

    早在杭州陷落之時,陳繼儒就派人過來要將父母接走,可陳公望卻要死守杭州,兩人大吵一架,最終隻能將妹妹接走,母親陳氏則留在了杭州。

    陳繼儒是個混官場的人,對父親的死腦筋能理解,卻無法認同,所以這一次回家丁憂,陳繼儒心裏是憤怒多過悲傷。

    陳公望為全讀書人氣節而死,求仁得仁,並沒有太多的悲傷,可在陳繼儒的眼中,這樣的死太過自私,為了自己的名聲,不惜連累了全家人一起受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