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93章:這是朕打下的江山(1/3)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6612更新時間:2022-07-11 18:13:24

    得虧現在還沒有開始下雪,要不一群人看下去白茫茫的一片,眼睛會不會腫不是關鍵,就看不清屬於陰氏“文明”的一麵了。

    下方那一座“陰”城,長三裏、寬三裏,看去就是四四方方的一“塊”,城牆最高處為七米,低一些的城牆則是六米。

    城牆有護牆和女牆,厚度為四米到五米左右。

    護牆是“——————————”

    女牆是“凹凸凹凸凹凸凹凸凹凸凹”

    為什麽城牆的高度不規範?

    看的是城牆所處的位置。

    有些位置是低窪區域,城牆可不就需要高一些?

    所以,盡管城牆的高度不一致,水平線看上去卻是一樣的。

    絕對不是呂武不想造一座更大的城池,也不是城牆隻想那樣的高度和厚度,完全是受到了“禮製”的限製。

    這一套“禮製”該怎麽說呢?

    去限製各個諸侯吃飯的用具就算了,城池和住所也要限製。

    城池的作用是聚居,用來防止野獸的困擾,以及應對敵人的入侵。

    將城池的規格進行限製,是要給敵人的入侵提供便利嗎?

    這個是普通人的看法。

    作為一名統治者,對城池規格進行限製,有屬於自己的理由。

    其中之一就是,諸侯的城池要是占地太大,城內設施齊全,城牆又高又厚,會不會成為諸侯驕縱的依仗?

    到時候天子想教訓不聽話的貴族,結果被城池給擋住,教訓不成反被操,多麽的尷尬呀!

    呂武算是“禮製”的受害者,但也是受益者。

    不方便的地方是,無法隨心所欲地造城。

    受益則是避免封臣去瞎胡搞,搞到他成為裝逼不成反被操的角色。

    城池不能隨意築?

    那就大肆地建造“邑”這種城池的下級建築。

    所以,能看到作為主城的“陰”城周邊又有很多的“邑”,幾乎連成一片的同時,卻又被護牆給互相隔離開來。

    “陰”城的城牆高從六米到七米不等。

    各個“邑”的城牆規格方麵要低一些,能弄成兩三米的高度,厚度有個二三十厘米就夠了;弄成五六米高,厚度三米到四米也行;看的是“邑”落座在什麽位置,有什麽樣的定位。

    但凡是連同“陰”城又處在外圍的“邑”,城牆起碼要六米高,厚度不能低於四米,更要有屬於自己的城門。

    這是呂武在“禮製”允許的前提下,拓展城池的規模。

    以後再將“邑”之間的城牆連接並改造起來,一個占地更廣的城池也就出現。

    到時候是拆除掉城內的各種牆,還是保留下來將本來屬於“邑”的區域設成“坊”,換一個行政單位名稱的操作而已。

    這種設想在短時內肯定是無法幹的。

    呂武琢磨著,需要留個組訓什麽的,教後代子孫怎麽玩。

    現在的“陰”地、“呂”地、“霍”地,但凡是開墾出來的土地都有“邑”和“邦”,基本上還是農莊體係的那種。

    陰氏這麽搞,直接成為晉國“邑”最多的家族,隻是其他的家族並沒發現而已。

    至於南方的“原”地和“溫”地?

    呂武暫時不想教其他家族聰明,打算維持原來郤氏和欒氏的操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