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451章:屬於陰氏的戰略部署(1/3)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6858更新時間:2022-07-11 18:13:58

    地圖開疆這種事情能夠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感和成就感,身為上位者心懷這樣的樂趣有好有壞。

    好的方麵是能夠給自己製定一個目標,有了方向之後努力不懈又堅定不移地去完成。

    壞的方麵則是可能實力無法匹配野心,玩著玩著把自己玩抑鬱或是玩死了。

    呂武一直以來都比較小心翼翼,努力克製因為知道太多帶來的影響。

    他在防止沒有足夠的實力之前,製定的目標過於遠大,導致邁得步子過大扯著蛋。

    老祖宗說過,步步為營乃為上策!

    他琢磨著自己也是祖宗級別的人物了,怎麽都要給後輩們樹立一個正麵的榜樣,不要成為“裝逼不成反**”的典型。

    所以了,很多時候被占便宜,不是陰氏無法進行反抗,隻是反抗的代價遠比被占便宜的損失會太大。

    事實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種事情不應該發生在上位者身上,好好研究什麽時候該慫,又是什麽時候該硬,才能成為人生贏家。

    呂武好歹是一家之主,從需要為數百人負責,發展到需要為數十萬人負責,更加應該懂得取舍之道才是。

    比如,陰氏在什麽時候應該展現出多大的實力,一點一滴都在呂武的計算當中。

    不應該讓人看到過份強大,他就將陰氏的人口向各個方向安置定居。

    六七年下來,陰氏在“呂”地以北建設了八個據點,其中最遠的據點抵達呂梁山中部的一個穀地,建“邑”而無名,條件足夠將擴展成“城”的級別,再取名為“呂梁”。

    那一個將來會成為“呂梁”城的“邑”是從實際上卡住呂梁山中部的交通線,為了完成這個據點的建設,陰氏跟狐氏多次爆發交戰,直至將狐氏擊敗並驅離,陰氏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在那邊站穩腳跟。

    八個據點一共容納了陰氏的四萬多的人口,其中位於大河東岸的據點人口最多,它是為了在大河西岸建城做準備。

    那一個河段比較淺,流水速度也比較緩,沒有技術搭建永固式的跨河大橋,搞一搞木樁橋或浮橋也是可以的。

    並不是說陰氏在北邊隻安置了四萬多人,另有三萬多口眾是在逐草放牧的遊牧。

    “我家年來另需北遷四萬口眾,西遷九萬口眾,南遷五萬口眾。”呂武說著自己恍惚了一下下。

    曾幾何時陰氏才多少人?現在稍微一個遷徙計劃要實施,一下子就牽扯到十八萬人。

    宋彬問道:“何處為要?”

    這個是在問,陰氏未來的發展重心傾向。

    所謂的“北遷”特指在私自開拓的區域安置人口,加強對北邊的控製,再實際地將占領的地方建設起來。

    呂武很清楚占領不能隻是占領,需要該地能夠有所產出,最好能夠自給自足,要不占領其實是一種負擔。

    陰氏在北邊建設了八個據點,又要再一次北遷四萬人,計劃完成的那天就能從實際上做到占領再利用。

    受於地形以及另外一些因素的限製,定居點短期內不可能再增加。

    那些定居點除了宣布主權之外,更多也是給牧畜業當作中轉基地。

    這個是因為陰氏在北邊搞得是以牧業為主,農業反倒隻是一種輔助性質。

    大河西岸那邊的地形比較複雜,臨近大河的區域濕地太多,甚至是大河邊上就是連綿的山脈,隻有越過山脈才有相對平坦的地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