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737章:掃清障礙,然後……(1/3)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6534更新時間:2022-07-11 18:16:30

    無權無勢的人沒辦法,隻能將操控命運的按鈕交到他人手上。

    像魏絳這種身份地位的人,他竟然將魏氏能不能保住,又或者說能不能擊敗陰氏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可以說由他來擔任魏氏之主,是魏氏所有人的不幸。

    呂武率軍逼近“桃林塞”,進行了幾次試探性的進攻之後,考慮到冬季即將來臨,終止了對“桃林塞”的攻勢,改為留下部分軍隊看住要道,其餘的部隊分散出去清剿流落在外的魏氏或三戎其餘人馬。

    這個“桃林塞”是什麽樣的地方?它是一個布滿了群山的地形,有著兩條相對寬大的山穀。

    陰氏之前跟魏氏置換封地,獲得的“瑕”、“柏穀”和“桑田”就在“桃林塞”北邊,遭到群山的遮擋,使得兩邊被隔離開來。

    都知道函穀關,知道有三個函穀關的人就不多了。

    第一個函穀關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建造,位置就在呂武所在的這片區域。

    另一個函穀關則是在西漢時期建造,位置在洛陽的西側。

    最後一個是東漢末年的曹魏建造,後來建立三門峽水庫而淹沒,僅留古道和烽火台遺址。

    事實上,地勢險要和要不要建立關隘跟需要有關,像是秦國為了有一個安穩發展的環境,他們當時向東擴張也就到“桃林塞”邊上,看到地形合適也就建造了函穀關用來抵擋山東諸侯。

    西漢在帝國腹地建造關隘的原因很尷尬,老劉家將關中視為京畿,巴蜀和隴右則是當成後花園,關外從西漢建立開始到漢武帝劉徹時期,要麽是真正意義上的反賊,不然就是有造反傾向的反賊後代,也就需要一座關隘來防著點了。

    曹魏建立關隘就更簡單了,他們進攻不足防守有餘,大多數時間是在找東吳快樂玩耍,不打算搭理老是來碰瓷的蜀漢,建造一座關隘想隔離起來也就成了最現實的可操作方法。

    在需要的時刻,有那麽多的勢力選擇在“桃林塞”區域建立關隘,完全能夠想象得到該地區的地勢是什麽樣子。

    說難聽點,諸夏的好地方真心不多,廣袤的平原少之有少,大多數區域都是山地的地形,能夠孕育出一個強大的文明不是地理環境多麽得天得厚,完全是建立起文明的人在自強不息。

    印度次大陸那邊的環境比諸夏好不止一點半點,幾千年來隻是出現一個大一統的孔雀王朝,剩下的時間都是七零八碎的狀態,搞到近現代還是主人恩賜才能達到有限的大一統,怎麽說?

    然後是北美大陸,印第安人生活了數千年連銅器都搞不出來,殖民者過去變成了另一副模樣。

    一切都隻證明一點,哪個地方的環境好壞固然對文明發展有助益,生活在當地的人能不能發展起來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此處往北並無通道,無可直通‘瑕’、‘柏穀’。”呂武站在高山之上,一眼望去除了樹林就是山。

    如果能夠將樹林給砍伐了,肯定是能修出一條路來,關鍵是耗費那麽大的成本合不合適。

    因為山遮擋住視野的關係,不但看不到北麵的“瑕”、“柏穀”或“桑田”,連帶魏氏殘餘和三戎的其餘人都看不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