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842章:不過日子了呀!(1/2)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4376更新時間:2022-07-11 18:17:40

    站在中行吳的立場,他認為以現有兵力打不過漢國,想要竭盡全力拚一把,有錯嗎?

    各有各的立場和需要,中行吳肯定不認為自己有什麽錯,甚至還覺得自己非常有魄力。

    “應征之眾當有五十餘萬?”呂武說的是荀國年齡和身體條件達標的出征人數。

    諸夏曆史上有出現過統率五十餘萬眾出征的例子嗎?根據一些無法證實的曆史片段,殷商末期帝辛屢屢出動二十餘萬眾南征北戰,某次征討東夷甚至帶上了三十多萬大軍。

    那可是殷商,生產力比姬周更落後的時代,屢次出動二十餘萬大軍,最後一次動用三十餘萬大軍,怎麽聽都令人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現在,呂武就在想:“出動五十多萬,荀國的後勤能夠供應得上?哪怕短時間內後勤能支撐,一戰打完他們是不是該舉國上下一塊吃土?”

    從這裏也能讓呂武判斷出一點,也就是中行吳狠下心要拚命了。

    這種不看參戰人員素質的征召模式,且先不論能夠起到多大的實際作用,不管打贏還是戰敗,事後這個國家絕對會進入艱難時期。

    呂武憤怒的是,那一戰不管漢國輸贏是輸,上了戰場必定會有殺戮,僅是軍士之間的拚殺也就那樣,一旦對臨時征召上戰場的黎庶造成大量傷亡,會對戰後漢國的統治造成很大的麻煩。

    遠不止是因為流血而產生的仇恨值,還有漢國打贏之後攻占荀國的疆域,需要對中行吳不顧一切造成的一些列後續影響買單。

    比如說,中行吳不計後果征召黎庶參戰,生產停滯以至於許多家庭吃不上飯,一旦那些家庭變成漢國治下,難道呂武還能眼睜睜看著他們被餓死?

    比較現實的還有,沒有實際上戰場的黎庶,國戰輸贏其實跟他們的關係不大,遭到誰的統治都是那個樣,換成漢國統治也許還能過上好日子。

    他們要是有家人死在跟漢軍的交戰中就會讓感官上變得不一樣了,才不會去管上了戰場就是你死我活,隻會記得自己的家人被殺這麽一回事,進而對漢國產生怨恨。

    崔杼問道:“大漢可需增兵?”

    荀國要動員五十萬人以上參戰?且不提這樣一支大軍的質量,光是聽數量就挺唬人的。

    僅有兩百六七十萬人的荀國能動員五十萬人參戰,人口數量將近五百五六十萬的漢國該動員多少人參戰?

    如果呂武發狠,不用再進行深度動員,隻要將各處工程的人集中並武裝起來,一支數量約在三十萬的人馬就能開拔前往戰場。

    這三十萬人的質量絕對比荀國動員起來的“大軍”在質量上更好,原因是三十萬人中很多原先就是各國的士兵,漢國以軍管模式約束他們勞動,早就存在組織度了。

    呂武派汪涵去向中行吳邀請會獵,期間已經開始在動員,第一批為數三個“師”的軍隊集結到“長安”經過檢閱,出函穀關前往“原”。

    而“原”那邊本來已經有一個“師”駐紮,再有“斷道”調過去兩個“師”的兵力,極短時間內就湊了一個“軍”又一個“師”出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